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體驗苗家神秘銀飾文化飛歌之魅的吃新節

圖為2012年雄必富銀飾之約愛情之旅的銀飾鍛造技藝比賽現場(資料圖)
“去年我們舉行了首屆雄必富吃新節銀飾之約·愛情之旅,舉辦得非常成功,5對新人在7天的對歌中走向了婚姻殿堂,銀飾文化鍛造技藝有5萬人前來觀賞,成功簽約項目11個,銀飾品銷售額超100萬元,苗繡飾品銷售額37萬元。”組委會負責人兼銀匠協會會長龍太陽興奮地說。
記者從雷山縣西江鎮“雄必富2013吃新節銀飾之約·愛情之旅”組委會獲悉,素有“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的麻料、控拜、烏高、白高、烏殺、堡子六個苗族銀匠村,為了銀飾鍛造技藝、苗族飛歌、苗繡這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將在7月12日至17日在該片區的傳統吃新節游方場“雄必富”舉行隆重的“銀飾之約·愛情之旅”大型文化活動。
相傳在1817年農歷6月6這一天,當地的一名穆姓女子阿窩與另村的一名李姓男子雄汪,因雙方父母不同意兩人的婚姻,于是兩人在這一天相約到當地的戀愛場暨今日的“雄必富”對歌。兩人在雄必富兩個山頭的茂密大樹林下對了整整一天的歌。這一天,雄汪送給阿窩一個自己親手打制的精美苗家銀飾代表物壓領,阿窩送給雄汪自己親手繡的一個圍腰。夜幕降臨,兩人淚流滿面,都不愿意離開。深夜,他倆上吊自盡。“雄必富”這個地名也因此而來。“雄必富”是苗語,漢譯就是 “吊頭坳”。后來,當地6個銀匠村為了紀念這對為愛情而獻身的情侶,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的下一卯日就到這里來趕集一天以對他們的懷念。
“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的麻料、控拜、烏高、白高、烏殺、堡子銀匠村,祖祖輩輩從事銀飾鍛造加工生產,這6個村現有800多戶人家,90%以上家庭以打制銀飾為業,銀匠多達1000余人,這些“銀匠村”主要經濟收入是銀飾鍛造加工銷售。上世紀90年代以來,約 2/3的當地村民舉家離開村寨,落腳在全國各地,依靠銀飾鍛造技藝謀生。而在城市出生和成長的銀匠村下一代,許多人從事其他行業,銀飾鍛造技藝傳承面臨 “斷檔”。
為了挽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民族文化技藝,麻料、控拜、烏高、白高、烏殺、堡子6個村的銀匠們決定在今年的苗族傳統吃新節共同舉辦“2013雄必富吃新節銀飾之約·愛情之旅”大型文化活動。旨在喚起該片區的800余戶3000余人要熱愛自己的苗銀文化、苗繡文化、苗歌苗舞文化,不要失傳自家祖祖輩輩留存下來的銀飾技藝、刺繡技藝、苗族歌舞技藝、苗藥配方等。
據悉,7月12日該片區各家各戶在自家過吃新節以祭祀先祖的農耕文明并祈福來年農作物的大豐收,15日舉行“雄必富吃新節銀飾之約·愛情之旅”開幕式,開幕式當天舉行銀飾鍛造技藝比賽、苗繡技藝比賽,16日舉行苗歌對唱比賽、斗雞比賽,17日舉行斗鳥比賽和拔河賽。17日晚舉行大型文藝晚會暨頒獎儀式。(李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