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提起貴州雷山西江鎮千戶苗寨,很多人眼前都會閃現這樣壯觀的畫面:千余幢蔚為壯觀的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到了傍晚仿若滿天星空,星光燦爛。西江千戶苗寨處處閃爍著苗族文化原生態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光彩,素有“夢中的桃花園”和“看西江而知天下苗寨”的美譽。著名人士余秋雨先生到西江后,感嘆留下“用美麗回答一切”的贊語。
然而,就是在這些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情后面,卻隱藏著大量不容忽視的消防安全問題。由于西江群眾聚族而居、靠山筑屋,木質結構的房屋密集;加之用火方式落后,多數群眾還沿用以木材、木炭和柴草為主的“老虎灶”及火桶、火盆烘烤食物和取暖,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火災。
這樣,許多苗族村寨一旦發生火災,火勢蔓延快,極易導致“火燒連營”,一戶失火,全寨遭殃。“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把火燒回解放前”,“燒了一個寨,毀了一片林,苦了幾代人”,便是對農村木質樓火災后果的真實描述。
為了建立牢固的“防火墻”,使村民遠離“火魔”,2005年,西江千戶苗寨當地村民自發組成了義務消防隊。義務消防隊共18人,組長為楊顯明。成立七年來,在這支特殊的消防隊日夜守護下,美麗的西江苗寨至今沒有發生過一起重大火災。

圖為64歲的宋國昌老人走在西江游方街鳴鑼喊寨,提醒村民和游客安全用火,防止火災
夏季的到來,天干物燥,氣溫高,正是防火的關鍵季節。西江義務消防隊的隊長楊顯明和他的隊員們又開始忙碌起來。檢查每一個消防栓、防火塘、舉行防火技能培訓,挨家挨戶和村民們宣傳防火常識,老楊和他的隊員們走村串寨巡防成了必須完成的日常工作。
“我們現在全寨有164個消防栓,每個消防栓覆蓋10多戶以上,一般一出火警,我們義務消防隊員必須在兩分鐘之內一定要趕到現場。”義務消防隊隊長楊顯明說。
近年來因為西江苗寨旅游熱,帶動了與日俱增的游客量,加上當地村民消防安全意識的淡薄,以及苗寨建筑物特有的木結構房屋,這些都給消防帶來了不小的火災隱患。針對不同的季節特點,老楊都會讓每一個隊員熟練掌握各種新老消防設備,并且還經常與西江苗寨駐守的專業消防隊進行聯合演練,以備一旦遇到火警能迅速有效地處理。

圖為西江義務消防隊在進行消防演練
“老楊,你和你的隊友們七年來,沒有領取一分錢工資,是什么精神支撐你們?”
“第一精神支撐是我們目睹了1971年12月25日凌晨西江苗寨發生的那場大火,那場火燒去了300多戶人家。那天,整個西江一片混亂,哭聲、喊聲、救火聲、求救聲、牛叫聲、豬叫聲響遍整個山谷,那情景真是慘不忍睹。正是那樣的痛讓我們決定成立義務消防隊,我們不想西江再發生那樣的火災。現在我們搞宣傳,第一宣傳就是把當年的火災錄像一家一家地放給他們看,我們首先要震撼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看到火災發生后的嚴重性,讓他們從心里認識到防火的重要性。第二就是我們想通過義務這種形式,讓更多的人受到感染,以加入到我們隊伍中來,我們的目標是每家每戶人人都是義務消防員。那時我們的隊伍就可以撤了。”
正是老楊和他的隊員們的堅持,許多當初對消防意識淡薄的村民如今也轉變了思想觀念。
“以前我們不太重視防火,現在通過他們消防員的宣傳,我們認識了防火的重要性,我更高興的是我們會用了消防栓、滅火器及相關科學用火方法。” 西江村民董洪琴說。
老楊和他的隊員們把守護西江苗寨當做自己的一份責任和義務,他們面對眼前這個世代居住的古老村寨,希望她的美麗能夠永遠保存下去。(李雪 張希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