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為盡快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并實現脫貧致富,加快全縣“減貧摘帽”步伐,雷山縣以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作為工作重點,以產業化扶貧為重要抓手,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扶貧資金項目,取得良好成效。
產業化扶貧不斷壯大,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農民收入進一步增加。通過開展茶葉、中藥材(天麻)、草地生態畜牧業等產業化扶貧項目的實施,壯大了產業規模,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取得了顯著成效,產業化扶貧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2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茶葉收入達1202元,來自林下養雞、中藥材種植、黑毛豬養殖、紅陽獼猴桃種植、鄉村旅游等產業化扶貧項目的收入達1353元,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在實施財政扶貧資金項目的同時,通過整合部門、對口幫扶單位等部門和單位的資金投入,使全縣的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極大的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項目區的村容寨貌。如方祥鄉通過實施“集團幫扶•整鄉推進”項目,整合部門資金達3976萬元,進一步完善了項目區的通村公路、村內步道、生產步道、農戶住房、農村電網、小學、耕地灌溉、便民橋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爭取對口幫扶資金511萬元,完成了達地風雨橋、達地民族特色涼亭、達地民族特色寨門、達地休閑長廊、達地蘆笙場、下郎德村民族風雨橋及郎德鎮烏肖、老貓、也利、烏流、也改等村便民橋建設。
產業技術培訓促進勞動力素質進一步提高。通過“三位一體”、產業化扶貧等項目的實施,完成培訓2500人次,使勞動力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據悉,雷山縣共獲2011-2012年財政扶貧資金6813.01萬元;紅陽獼猴桃、核桃、茶葉、馬鈴薯、精品水果、養羊、黑毛豬、大鯢養殖、稻田養魚、培訓等扶貧項目72個。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1928元上升到2012年4805元,減少貧困人口2675戶10044人,為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打下強有力的基礎。(趙仕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