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丹寨“一村一品”鋪開鄉村致富路
初冬,走進丹寨縣鄉間田園,特色生態農業、民族手工業、民族文化旅游業攜手登場,用小康定調,以生態著色,一幅幅動人的立體畫卷相互交織,成為小康路上美麗的風景。
生態農業扮靚鄉村
在丹寨綠海藍星高效農業產業園,昔日亂草叢生的低山緩丘,穿上藍莓、蔬菜、花卉編織的絢麗外衣,園內村莊如綴在綠海中的飾品,構建出一幅靜謐美麗的畫卷。最偏遠的排調鎮黨干村,連綿的牛角山山頭種上茶葉,宛如“綠元寶”,一個貼著一個排向天際。云霧繚繞間,碧綠的茶海映滿眼簾。興仁排佐村新農村建設試點村,15頭黑毛母豬“住進”干凈整潔的“豬賓館”。
諸如此類的新“景觀”,在丹寨的鄉村隨處可見。
大力推進觀光生態農業,是丹寨新一屆領導班子在農業產業發展上的定位。目前全縣茶葉和蔬菜種植面積均超過10萬畝,硒鋅米3.15萬畝,黑毛豬存欄9.2萬頭,出欄12.3萬頭。茶葉、黑毛豬、西瓜等農業特色村如雨后春筍般拔節,亮點頻閃。
牛角山茶葉協會會長龍明彪告訴記者:茶園不僅成為農民收入主要渠道,也成為大山最壯美的景觀,吸引省內外攝影愛好者爭相前來。
丹寨縣從生態農業培養農產品加工業,用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實現山地農業里有工業、服務業的思路和措施,讓鄉村農業由零散向規模匯集,扮靚了美麗鄉村。
手工業產品炫亮鄉村
拿著繃緊綢布的竹圈,緊緊地、密密地一針一線,繡出綠葉、粉花、飛鳥、蝴蝶……這是王家村刺繡合作社繡樓里村民王阿普和村中婦女們繡花的場景。社員王阿普帶著身患疾病不能干重活的丈夫王鵬,加入合作社,一月刺繡收入3000多元。
丹寨縣著力打造“一戶一業”、“一村一品”、“一鎮(鄉)一特”的產業格局,今年以來已成立民族手工產業合作社17個。除卡拉村鳥籠、石橋村造紙外,目前王家村刺繡、排倒村、排莫蠟染、白元村鐵器、羊甲村銀飾、送隴村織布等民族手工產業走上丹寨鄉村產業的舞臺。
非遺文化傳承人楊芳成立的“丹寨縣揚武鎮蠟染合作社”,長期聘用50多名家庭貧困婦女從事蠟染產品加工,每人月收入2500元以上;白元村鐵農具打制讓長期靠挖煤收入的村民從地下轉到地上,目前全村從事鐵農具打制有17戶,月戶均收入5000元左右。
銀飾、刺繡、蠟染、古紙、鳥籠,五彩斑斕走向市場,成為丹寨縣農民致富最炫麗的風景。
文化旅游舞美鄉村
丹寨的很多村寨,都蘊藏著民族的歷史記憶。石橋村的古法造紙,排倒村、排莫村的苗族蠟染,麻鳥村的錦雞文化,以及南皋一帶的銅鼓文化、龍泉揚武一帶的芒筒蘆笙文化,絕大多數村寨的蚩尤文化和賈文化等,使各村寨文化各具特色。
“一籠一籠地蒸出城市、鄉村,與田園、山水和諧相處。”丹寨縣按照省領導提出的指示,面對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將縣城作為4A級景區規劃建設,著力打造石橋旅游景區和蚩尤文化產業園,并列入全省“5個100工程”項目。“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中,該縣整合各類項目資金,通過“十大小康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卡拉、排佐、王家村等14個文化旅游美麗鄉村示范建設。(作者: 潘大副 袁天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