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10月黃金節,農忙秋收時。丹寨縣南皋鄉駐村干部真情助民收割一刻不得閑,田野里上演著一幅幅精彩動人的勞動畫面。“唱首山歌給黨聽,多謝黨來幫民生,田野稻谷棵棵贅,是黨恩情暖民心。”南皋村山歌王羅明生一邊為駐村干部倒水,一邊高歌,在歡樂的季節里,歌聲、笑聲、打谷聲奏響了整個秋收季節的勞動樂章。
把紅旗插在田壩里
“秋收季節是農民的喜慶節,是黨和群眾的連心節,是干部幫民的勞動節,我們要擠出時間組隊到生產一線去,把國旗、黨旗、團旗扛到田壩去,用真情幫民秋收。”鄉黨委書記張明友、副書記李華發出了號召。9月25日,丹寨縣工會黨支部6名黨員扛上黨旗來到大寨村幫助村民文興起等3名農戶干了1天收割活;9月27日,丹寨縣信用聯社黨支部真情與太平村黨支部攜手,開展了慰問、座談、打谷等活動;10月3日,鄉團委組建團員青年收割隊挺進田壩,義務秋收。
民收割,齊動員。南皋鄉全體黨員干部紛紛下田與民同勞、與民同樂,開展了一場真真切切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大活動。
節日里的排班表
查看太平村駐村工作組的排班表,排班表上寫著“10月1日—7日,全體隊員值班,幫助村民搶秋收。”在7天的節假日里,太平村全體隊員一個不落地下田幫民收谷,共幫助5戶,完成近5畝稻田收谷。2號,龍啊窩老人找到工作組組長湯煒,說“我的兩個兒子都到外地打工,沒能來家打米,他們叫我請人打,我找不到人呀,寄來的錢也還沒到。”湯煒急忙爽快答應,次日,駐村干部共5人,帶上2名村干來到龍啊窩的稻田,七腳八手利索的干起了。“幫助那些緊急需要幫助的農戶”九門村駐村干部把寫著“打米突擊隊”的傳單張貼到街道醒目處,專找急難工干。“一天幫一家”石橋村工作組精心安排,每天他們全副武裝,背上黃挎包,帶上紅袖套,到處往田埂竄,看見哪里在打谷,就攻哪里。“我們的隊伍來到了,向你們敬禮!”80歲的參戰老復員王文炳習慣了軍用俗語。
“國慶節,過了一個有意義的節日,勞動快樂,稻香魚肥啊!”太平村駐村干部余小軍開心地說。
田壩就是工作室
在秋收季節里,駐村干部們不僅幫助收谷,同時抓住時機做好黨的政策宣傳,安全警示教育宣傳,開展農戶家庭收入統計,認真計算稻谷畝產數量,查訪優秀后備干部,調訪民聲,排查糾紛等等,全面施展各項工作。
“老鄉,每年的米夠吃沒?”
“夠了,吃不完,還拿買呢”
“家里面有幾個人,靠什么收入啊”
“連老人一哈有6個,主要靠打工,今年種植西瓜得點錢,不愁吃,有點存款。”
“國家政策好嘞,鼓勵進城安家”
“有這個打算,我兒子已經看房了,挺滿意的,嗯,國家政策好啊!”
一邊打谷,一邊侃門子,黨建扶貧工作隊隊長龍德權一一認真記錄。
“這幾天,天氣干燥,老人家平時要注意防火,不要在田間山里生火,注意家里用火用電,小心火災”清江村干部陸龍庭抱著稻桿大聲地說。“計生政策好,獨生子女可以享受三直接五優先政策”九門村駐村干部侯乾勇不忘計生本職工作,耐心宣講計生惠民政策。
下田收谷抓工作,駐村干部把工作室搬到了田壩。
把農家當家庭,把農民當家人,把農活當家事,把農事當家常,堅持說農家話、做農家事、體農家情。駐村干部用實際行動走進了農村、走進了農戶、走進了農民,密切了黨群、干群魚水關系,夯實了群眾基礎,構建了和諧穩定、幸福安康的社會環境。(俞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