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對此,奧迪公司董事會主席羅伯特·施泰德在德國英格爾施塔特總部召開的年會上首次就相關人事安排做出了回應。對于媒體猜測的奧迪中國是否有意從一汽-大眾“奪權”的說法,施泰德并沒有正面回應,而是重申了奧迪在華經銷商網絡以及合作模式都不變這兩點。
這樣繞著彎的回應不免讓外界再生疑慮,難道奧迪真的要為將來“奪權”或者部分“分權”一汽-大眾留下回旋余地?對此,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的相關人士表示“絕無可能”。“奧迪事業部模式已經被證明是最適合中國市場的豪華車經營模式,誰要單方面改變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施泰德做出上述表態之前,奧迪正式對外發布了2012年全球經營年報。年報顯示,去年奧迪全球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凈利潤和銷量等指標均實現同比增長,但營業利潤同比增幅不到1%,遠低于此前幾年水平。不過在最大市場中國,奧迪增長勢頭和利潤增幅依舊強勁。
“和寶馬、奔馳模式中外方占主導不同,奧迪事業部長期由中方主導,尤其是在奧迪只占一汽-大眾合資公司10%的股權大背景下,不排除奧迪因為利潤分配不公平而有意改變現狀的想法。”接近奧迪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實際上,在極為強勢的合資伙伴一汽面前,奧迪要做任何改變的想法,都缺乏足夠的可行性。
兩個“不變”
從奧迪全球趕超寶馬,晉升“世界第一”高檔車品牌的中長期戰略來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地位,無論如何是不能失守的。要繼續鞏固奧迪在華現有的競爭優勢,奧迪就必須維護現有經營模式“動態穩定”——即繼續由一汽-大眾下設的非獨立法人實體“奧迪銷售事業部”主導進口和國產車銷售。
即便這種模式在現在看來,可能最大受益方也并非奧迪,而是中方合資伙伴一汽集團。“第一,我們目前的經銷網絡不會發生變化,發動機或者是整車都會統一通過一個銷售部門經銷。第二個,我們的合作模式也不會有變化,我們和一汽大眾之間的合作模式也不會有變化。”德國當地時間3月12日,在2012年奧迪集團業績發布會上,奧迪公司董事會主席施泰德在被中國媒體問及“奧迪是否有意從一汽-大眾收回部分管理權限時”做出了上述回應。
施泰德表示,通過監事會,奧迪會對一汽-大眾起到一個監事的作用。言下之意,奧迪中國作為獨資設立的企業,并不過多參與奧迪合資業務的經營和管理。“唯一可能有變化的地方是中國區,今天會在我們奧迪整個的上下等級體系當中掛在更高的位置上,中國的聲音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被我們聽取。”
施泰德所說的“在更高層次聽取”來自中國的聲音,是指奧迪中國總經理馮德睿在晉升奧迪全球董事會并全面負責主管中國業務后,可以直接向他所領導的董事會直接匯報工作。
這一改變的源頭來自去年下半年奧迪母公司大眾汽車集團高管的大調整,而后者又直接導致了奧迪董事會管理層的大洗牌。
2012年下半年,大眾汽車集團突然宣布啟動其史上最大規模人事變動,奧迪汽車也遭遇管理層洗牌。8月份,奧迪董事會成員,負責全球銷售與市場總監蕭紳博離開奧迪,前菲亞特首席營銷官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接替其擔任奧迪營銷總監。隨后,盧卡開始著手調整全球各大區域市場高管的職務。
2月27日,大眾中國聯合奧迪中國發布官方消息稱,奧迪(中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德睿博士獲奧迪全球董事會委任,自3月1日起全面負責管理中國業務。此次任命直接來自于奧迪全球監事會,馮德睿也正式進入了奧迪全球管理董事會。
馮德睿被“升官”背后,被認為是奧迪有意強化其在中國市場管轄權和存在感的刻意之舉,因為按照匯報工作流程,在合資公司代表德方的奧迪事業部總經理薄石,需要定期向馮德睿匯報工作,并由后者拍板在中國的各項決策。而馮德睿則直接向施泰德和盧卡所在的奧迪董事會匯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