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遺產稅試點傳聞不斷,大額壽險保單頻出
一個遲遲未開征的稅種引發了人們的種種猜想,也讓越來越多的有錢人開始嘗試通過大額人壽保險未雨綢繆。
近日,央視報道稱,深圳將出臺遺產稅試點方案。此前幾天,信誠人壽北京分公司簽下一張兩億元的保單,這是目前所了解到的中國壽險業最大的一張個人終身壽險保單。從世界通行的慣例來看,列明指定受益人的人壽保險都是規避遺產稅的一大選擇。
而在今年2月5日,國務院批轉的《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到,“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征遺產稅問題”。
記者從接近國家稅務總局的人士處獲悉,對遺產稅,國家稅務總局還沒有消息,深圳暫時還不會進行試點。
大額保單為避稅?
就像懸在頭上的一把劍,最近幾年,一些先富起來的人已經在考慮遺產稅問題。
國內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遺產稅是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都在征收的一個稅種。我國這些年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富裕人數上升得也很快,這個群體中的很多人都對國家開征遺產稅的問題頗為擔心,他們覺得,遺產稅可能是遲早會征收的稅種。
事實上,自2005年以來,有關遺產稅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討論一番。
在數次的討論中,兩個相反的例子開始進入富裕人群的視野。
這兩個例子都來自臺灣地區。曾經的臺灣首富蔡萬霖就利用大額壽險成功規避了巨額遺產稅。2004年,蔡萬霖去世,留下超過46億美元的遺產。按照臺灣地區的遺產稅規定,蔡萬霖的繼承人需要繳納的遺產稅高達782億新臺幣,但實際其繼承人只繳納了5億元新臺幣的遺產稅,原因就在于蔡萬霖在去世之前購買了價值數十億新臺幣的人壽保險。
相反的例子來自王永慶。作為臺塑集團的創辦人,王永慶去世后,稅務部門核定其繼承人須繳遺產稅119億元新臺幣。這讓其繼承人頗為為難。最終,其12名繼承人通過“質押股票”或“借款”等方式才湊夠了稅款,從而拿到遺產。
這兩個例子讓內地那些先富起來的人開始思考,怎么可以最小的代價順利實現財富的傳承。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規避遺產稅的好方法就是購買大額壽險。”上述保險公司中層管理人員告訴記者,這幾年,在我國壽險市場上,大額保單不斷增加,保額也在不斷攀高。
幾年中,壽險保單保額不斷刷新,從幾十萬元到幾百萬元到幾千萬元,2011年,太平人壽拿下一張9000萬元保額的壽險保單,其后,平安人壽[微博]簽下一張高達1億元的保單。到了今年,信誠人壽北京分公司將這一紀錄刷新為兩億元。
據信誠人壽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位購買了兩億保額的客戶每年需要交保費1450萬元,交費期10年。“對這個客戶而言,這張保險單就是其資產傳承的一部分,至于是不是有了規避遺產稅的打算,無法判斷。現在很多富人都在考慮資產傳承,他們會購買大額壽險來實現資產的傳承。”
平安保險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大額保單確實在增多。這些大額保單客戶,很多是為自己和家人做保障,購買的保險產品主要是保障性產品。真正涉及財富傳承的,可能每年需要投入幾百萬元保費,并指定受益人。
平安保險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平安人壽保費同比增長10.5%,平安人壽深圳分公司今年1~5月的保費同比增長達到16.2%。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有關遺產稅的傳聞出現后,保險公司都會迎來一波大額壽險保單的客戶。今年年初,市場傳聞深圳將試點遺產稅,很快,在南京、東莞、常州、唐山等城市就紛紛出現保額高達數千萬元的壽險保單。今年5月底,市場再次傳聞深圳將試點遺產稅,武漢、沈陽等城市的大額壽險保單緊隨而來。
在記者采訪的數位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看來,近幾年,全國各地的企業家等富裕人群越來越重視自己艱苦創業積累的財富安全問題,他們在尋找一種好的方式實現資產的傳承,同時面對未來可能開征的遺產稅,他們也在做著未雨綢繆的安排。從目前看,購買大額壽險是這些人群的重要選擇。
存在63年未開征的遺產稅
富裕人群的擔心并非沒有道理。
在我國的稅收體系中,遺產稅是一個已經存在了63年的稅種。
1950年,《全國稅政實施要則》就將遺產稅作為擬開征的稅種之一,但并未落實。在此之后,我國多次提及遺產稅的問題,但一直沒能真正落實。
1994年,我國進行稅制改革,遺產稅再次被列入方案,不過依然沒能開征。
1996年,全國人大批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逐步開征遺產稅與贈與稅”。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調節過高稅收,完善個人所得稅,開征遺產稅等新稅種”。
2004年,《遺產稅暫行條例(草案)》沒有通過。
從2012年至今,有關遺產稅的討論越來越多。2012年11月底,深圳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思平在第十屆中國改革論壇上發言,透露深圳市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十大改革思路,其最后一條就是調節高收入,“如果國家要搞試點,深圳可以試點遺產稅”。
3個月之后,國務院批轉《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 ,提出“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征遺產稅問題”。
今年3月2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發布報告,稱中國已基本具備征收遺產稅的條件,并建議將500萬元作為遺產稅起征點。
從2012年年底至今,地方、中央、研究機構對遺產稅的表態讓很多人覺得,這將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在深圳,一度出現富裕人群買保險及過戶房產、汽車的熱潮。
支持開征遺產稅的觀點認為,我國目前貧富差距越拉越大,遺產稅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而反對的意見則擔心,遺產稅的開征會導致財富的轉移。
事實上,遺產稅在我國存在63年而一直未能開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大量暫時無法突破的障礙。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遺產稅存在的理由無非是促進社會公平。但遺產稅開征也要面臨新的不公平問題。特別是在當前的中國,如何保證同樣的遺產享受同樣的稅收待遇,需要突破一系列障礙。在個人收入監控制度還很不健全的條件下,創造征收遺產稅的公平環境,無疑有較大的難度。由于存在大量不易監控的財產,遺產稅很難解決所得稅留下的問題。
“此外,對于遺產稅制設計還沒有統一意見,哪些遺產應列入征稅范圍,哪些遺產不列入?這就不僅要考慮稅收征管條件,還要考慮對效率和公平的影響。”楊志勇說,假如繼承的是正常運行的企業,但繼承人缺少現金,短期內變現肯定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
在楊志勇看來,收入再分配的順利進行需要一整套公共政策工具的配合,遺產稅就是其中之一,遺產稅收入越多,收入再分配的力度就會越大。但遺產稅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并不主要體現在遺產稅收入上。開征遺產稅的國家和地區多在慈善捐贈和其他公益捐贈等方面有較為寬松的規定。實際上,開征遺產稅的國家和地區所征收到的稅收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例是較低的。
是買大額保險還是投資再生產
從全球來看,目前已經有114個國家和地區開征了遺產稅。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發布的報告對開征遺產稅能帶來的稅收收入有過一個估算。2012年中國稅收收入超過10萬億元,按遺產稅收入達稅收總額2%計算,如果開征遺產稅,每年就能收入2000億元。
這被認為是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一個好辦法。
不過,很多專家擔心,如果開征遺產稅,極有可能出現財富轉移。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微博]認為,2010年以來,我國投資移民的比例上升得很快,如果我國開征遺產稅,會推動更多的人將資產轉移到境外,那將是我國經濟的一大損失。不僅如此,還將對我國中等收入人群造成負面影響,使得這個群體難以壯大,從而難以起到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事實上,開征遺產稅或遺產稅稅率較高的國家和地區,與不開征或遺產稅稅率較低的國家和地區相比,總是會存在這樣的問題,財富會從前者轉移到后者。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一些國家和地區取消了遺產稅。比如香港地區在2006年取消了遺產稅,新加坡也在2008年取消了這一稅種。
2007年,臺灣地區遺產稅最高邊際稅率50%,當年就流出3億美元資金。2009 年,臺灣地區將遺產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由50%調降為單一稅率10%,結果當年資產流入就達207億美元。
楊志勇告訴記者,如果一個社會流行的觀念是鼓勵個人憑自己的力量創造財富,那么富人也不見得就一定要將財富留給子孫后代。子孫有能力,何愁沒有財富?在這種觀念下,即使遺產稅不存在,也不太可能有太多的因財富差距所致的代際間不公平。如果一個社會有很好的公共服務,窮人家的孩子也有同樣的受教育機會和工作機會,也同樣可以得到充分的社會保障,那么這樣的社會也不太需要遺產稅來調節。
不過,我國目前還缺少這樣的觀念和社會風氣。這也導致很多富人考慮通過大額壽險的方式規避可能出現的遺產稅,從而順利實現資產傳承。
“不斷出現的高額壽險保單對整個社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效應。”郝演蘇說,我國目前正是需要投資再生產、創造就業、拉動消費的階段,卻把大量資金放入保險的盤子,不論對個人還是對整個社會都是巨大的損失。
郝演蘇告訴記者,就像是把錢存入銀行一樣,購買大額壽險并不能帶來大的投資回報,這些錢本應該進入實業創造更多的財富,現在卻因為對遺產稅的擔心退了出來,F階段還不能鼓勵大家去購買大額壽險,相反應該鼓勵富裕人群投資再生產,這個問題需要國家通盤考慮。
本報北京7月2日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