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半年前
山上發現一條縫
66歲的張琴芳算是最早發現板栗坡出現裂縫的村民之一。
2011年12月底,和往常一樣,住在坡腳的張琴芳出門轉轉,突然在離她家300多米遠的坡上發現了一條40多公分的裂縫。
第二天,得知情況的南明區隨即請來省、市地勘部門和國土部門的專家。經過專家們的仔細地勘,得出的結論是:板栗坡因屬于泥石混雜的山體,有地質災害隱患。
隨即,今年1月,南明區成立了地災治理工作組,開始挨家挨戶上門告知周邊的160多戶村民和居民:板栗坡存在地質災害隱患,并一戶戶地宣傳安全防護常識和應急措施。
1月底,村里買來幾面鑼。“我們都給大家伙說了,一旦聽到鑼聲,就說明有危險,大家就要馬上撤退!”。
與此同時,2月開始,南明區委托專家審定治理方案,正式啟動了搶險治理工作,并率先著手對處在危險區域內的30多戶村居民和企業進行疏散和外遷,并對大家進行了妥善臨時安置。
這幾天
出現塌陷和滑坡
讓張琴芳沒想到的是,就在搶險治理工作按部就班進行時,接連幾場的大雨,讓情況突然“急轉直下”。
“才幾天工夫,這個縫就足足開到10多米寬了,整座山如同從中間被劈開了般!”昨天中午,張琴芳帶著記者,伴著施工的挖掘機,一路爬到板栗坡上。
“這還不算,就在雨下完后沒兩天,就出現了塌陷!幸虧附近的人都疏散了,不然后果不敢想象!”順著張琴芳的指引,記者沿途在板栗坡隨處可見各種不規則的小裂縫,如同山體四分五裂般。而在坡頂那條最大的裂縫附近,幾棵直徑超過20厘米的老樹,幾乎是“連根拔起”。
“好在大家看到坡腳的現場指揮部,每天都坐滿了人。不然我們覺都睡不著!”據悉,大雨后的第二天,南明區進一步細化應急搶險預案,成立了湯巴關板栗坡地質災害搶險指揮部,指揮部下設辦公室,抽調區應急、國土、住建、民政、林業等各相關職能部門蹲守現場。
治理兩步走
4個月削平板栗坡
“雖然以前南明區也出現過地質災害點,但這次板栗坡算是治理難度最大的,光是整個土石方的量就有90多萬方。”據搶險指揮部現場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湯巴關板栗坡地質災害隱患點涉及面積約70畝,影響范圍主要為青年路過往行人、車輛,湯粑關城中村改造工程施工人員,以及云關村20余戶村民和周邊100余戶居民。“加上坡上還有800多座老墳,以及電力、通訊等多座基站,情況比較復雜。”
據介紹,根據治理方案,此次消除隱患工作分兩步走,即:采用“清坡卸載”的方式,用一個月時間,排除安全隱患,解決山體的下沉和前移現象;打通施工通道,用4個月的時間,削平板栗坡,達到徹底治理。
“好在這次的搶險工作得到大多數村居民的積極配合和支持。”據悉,對于已疏散的30多戶企業和村居民,南明區已按參照同等地段項目征拆標準給予了房屋補償,確保大家的生產生活不受影響。(林林 沈麗瓊 趙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