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高溫環境
1936年,法國旅行家安讓·里甫在千島群島的伊圖魯普島的一條小河邊,發現一些肚皮朝天的“死魚”,他很歡喜,心想這下就用不著去捕撈了。他把魚放到鍋里煮湯,當水
燒到50℃左右時,“死魚”竟在熱水里游來游去,十分活躍。里甫很驚奇,解剖后發現這種魚的皮很厚,當地人叫它們“不怕燙的魚”。
希臘維庫加的沸泉,水溫高達90℃以上,里面卻生活著一種水老鼠,它們活得十分自在,毫無不適之感,若把它們放在常溫的水中,它們反而會被“凍死”。
生命不但在常壓高溫中出現,而且在高壓高溫中也有發現。這是超越常識的現象,卻又是不可置辯的事實。
1977年,法國科學家乘坐“阿爾文”號深潛艇,在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海域,下潛至3000米深處。在深水探照燈的光柱下,科學家們驚呆了:在水溫高達250℃的熱泉口發現5個生物群落!水溫250℃,大氣壓強300個,這可是生命的絕對禁區,難怪連見怪不怪的科學家也要目瞪口呆了。有位科學家驚奇地寫道:“我進入活火山口地區的第一個反應,就像孩子進了迪士尼樂園。我簡直不敢相信所看到的景象——奇怪的粉紅色的魚。紫色的章魚、一群白色的螃蟹、成千上萬棕色的貽貝和巨大的白蛤,在火山口,一大片蠕蟲在一根根高達4米的豎管頂端,擺弄著松軟的鮮紅色羽毛狀的東西,真像是在另一個星球上發現了生命。”
1979年4月,科學家又來到加利福尼亞灣以外的海底,到了水下2500米的深處。這里水溫高達350℃以上,足以使鉛溶化,卻仍生長著成千上萬的紅色大蛤、管狀蠕蟲、白色螃蟹。而在紅海北部海底,有些地方水溫高達400℃,也還有這些生物的蹤影。
這些生物為什么能耐高溫呢?至今紛說不一。有的科學家認為它們的機體構造和生理特性與普通生物并無兩樣,之所以能耐高溫,是因它們機體內有特殊的抗熱因子或有耐熱的酶;也有人認為,它們機體內的蛋白質合成系統和細胞結構有微妙變化,因此,在高溫高壓下能保持正常結構。
那么人在高溫狀態下的耐受力如何呢?芬蘭的蒸汽浴室是一種高溫高濕的環境,芬蘭人從小就久經浴場,自然耐熱力驚人,芬蘭每年都要舉辦芬蘭浴全國大賽,現在保持的最高紀錄是在110℃的蒸汽室里呆15分鐘。不過,據科學鑒定,在蒸汽室里呆上10分鐘,人在30小時內反應能力會下降,智商也會暫時下降,這說明高溫條件下會對人的大腦造成損傷。
高壓環境
地球上的高壓環境主要是深海、油井等處,然而人們在這些環境中也發現了微生物。例如一種生活在深海的假單飽菌(Pseudomonasbathycete)可在101,325千帕的環境下生長;另外在1萬米的深海,水壓高達115,510千帕處仍然發現俄微生物。據報道,俄些細菌甚至可在141,855千帕下正常生長。2000~3000米深的海底,不僅壓力很大,而且沒有陽光,漆黑一片,除了海底火山附近,大多數地方還很冷。這樣的地方,居然也有生命!這不能不使人更加吃驚。
1974年,日本人修理海底電纜時,發現2500米深的電纜上附著有蝦、烏賊、章魚、蝸牛、扇貝等15種動物。它們吃什么?科學家首先想到了這個問題。陸地、淺海的生物有一條“光合食物鏈”,是靠綠色植物利用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來維持生命的存在。沒有陽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地面生物就無法生存了。但是在2000~3000米深的海底,沒有陽光的地方,各種生物又是以什么為食物來維持生命呢?科學家從海底采取的水樣中發現了奧妙。原來海底熱泉水從地下帶上來許多硫酸鹽,硫酸鹽在高溫高壓下變成了有股臭雞蛋味的硫化氫,一些細菌以硫化氫為營養大量繁殖起來,小動物就以細菌為食,大動物又以小動物為食,這樣它們就形成了“硫酸鹽—硫化氫—細菌—小動物—大動物”的新的食物鏈來維持一系列生命。
科學家們欣慰地舒了一口氣,以為問題得到了解決,生物在冷、暗環境中生存的奧秘已經揭開,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了。但事實并非如此。1985年,日本科學家島嶼村英紀,乘坐法國深海潛艇“諾特魯”號,下潛到日本海的襟裳岬海峽4000米處,測得海水溫度在0℃以下。就在這種環境中,仍發現了很多海洋動物,有魚類、海參、白粉蝦、紅色的海葵、5條腿和11條腿的海星,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動物,許多海底小洞中還有海蚯蚓。那些魚的形狀同淺海的很不一樣,其中有兩種更是奇特,一種魚黑身白臉、身體粗壯、臉瘦得可憐,下顎上垂著兩根尖刺;尾巴又細又長,能像蛇那樣彎曲蜿蜒。另一種魚黑底白斑,下唇和胸部垂著3根長刺,尾巴也細長能彎曲。
這些海洋動物對潛艇的強光及螺旋槳的聲音沒有反應,可見是又瞎又聾。稍后,蘇聯科學家在1萬米的深海中發現一種黑色的小蝦和一種扁魚。美國科學家甚至用特殊的捕捉器,在1.1萬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捕到一種與蝦相似的甲殼動物。這么深的海底又黑又冷,不要說光合食物,連地熱食物也沒有,它們吃什么來維持生命呢?科學家無奈地搖搖頭,攤開手:現在還不知道。
高齡環境
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曾親眼看到采石工人從100萬年前形成的石灰巖中開采出4只青蛙,想不到它們還能蹦跳!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個采石場里,工人們在一個密封的小石洞里發現一只青蛙,竟然動彈數下,過了兩天才死去。據測定青蛙被封在巖石中足足有200萬年之久。
一支英國考古隊到埃及考察,當他們打開密封的金字塔陵墓時,竟然有兩小團綠瑩瑩的光注視著考古隊員。人們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一聲貓叫,才使他們放下心來。不過疑竇頓生:這墓門從未開過,四周密閉,貓是如何進入墓內的?難道是法老的殉葬品?果真如此,這貓就為法老守了4000多年的靈了。
1957年,蘇聯在西伯利亞凍土層發現2000多年前的活蚯蚓18條。
中國廣東梅縣重修觀瀾亭,發現石柱下竟然壓著一只3.7公斤重的活烏龜,石柱移開,烏龜就伸伸腿,眨眨眼,慢慢爬了起來,據州志記載,這只烏龜被壓了240多年了。
植物學家認為,種子的壽命一般是15~100年,最長可以活到1000年,可是考古學家們推翻了這一說法。2000年前的大豆、高粱、蓮子,甚至冰河期的桉樹種子,它們在人們的精心培育下,竟也發芽生長,開花結果了,使人們目睹了千年、萬年之前植物的風貌。
這些沉睡千年的動植物是靠什么來維持生命的呢?至今還沒有頭緒。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