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新光村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凱里市舟溪鎮,在凱里市南15公里處,離舟溪鎮2公里,新光村聚居著138戶潘姓苗族居民,計570多人。這里山青水秀,景色秀麗,土壤肥沃,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蘆笙文化的滋潤,使這里的苗族群眾敦厚淳樸,勤勞誠實,能歌善舞。是遠近聞名的“蘆笙村”。州人民政府把新光列為全州100個民族民間文化村寨之一;貴州省文化廳命名新光為“蘆笙制作藝術之鄉”。
蘆笙是一種深受苗族群眾喜愛的吹孔多簧氣鳴樂器,也是世界上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蘆笙不僅用于民間娛樂,也是和木鼓、銅鼓一樣的圣器。苗族民間認為,蘆笙能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能夠與神靈溝通,與先祖交流。提到苗族,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苗族蘆笙。蘆笙已經成為苗族的一個民族符號。
一行一到村里,村支書潘貴生就帶著工作人員到“新光村蘆笙文化發展協會”的小樓,這是他們集資、籌資修建的一棟磚混結構的兩層小樓,外墻貼了白色瓷磚,顯得格外醒目。小樓的底層,擺放著一些制作蘆笙的工具器具和原材料,有火爐、風箱、鐵砧、鉆具、鑿具、刀具等等。潘貴生說,本來是準備讓蘆笙工匠們在這里交流制作經驗,向徒弟傳授技藝的,由于新光的蘆笙制作技藝都是祖祖輩輩父傳子、子傳孫,代代家傳的,一時間都還不能適應公開傳授技藝的方式。二樓的布局像是教室,有課桌、椅子、黑板;一面的墻上懸掛5只蘆笙,由大到小,自下而上排列,這是一套典型的“組合笙”;黑板對面的墻上,懸掛“新光村蘆笙文化發展協會”的布標,下面張貼著會長、副會長和各個興趣小組的組長的彩色照片,潘貴生兼任協會會長。
說到新光村的歷史,潘貴生拿出他們自己編纂的家譜,從中可以看到,他們到新光定居已有19代人、500多年了。新光人世世代代利用當地出產的杉木、竹子和采購來的響銅,制作蘆笙。
說到蘆笙的來歷,寨老潘勝朝和工作人員攀談起來,說是亙古時期,天和地渾然一起,地上的人因為非旱即澇,收成不好,總是吃不飽飯;而天上的人卻十分富足。有人到天上去看,發現他們會吹蘆笙,跳蘆笙舞。于是,地上的人要回來竹子、杉樹等,也制作了蘆笙,跳上了蘆笙舞。此后,地上便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了。還有一個說法,當初,天神不答應送蘆笙給人間,他的女兒就砍下一支手臂和另外一根指頭送給人間制作蘆笙。蘆笙的笙斗是天女的手臂、竹管是天女的指頭,因此,蘆笙的聲音是母親的聲音。還有許多其它美妙的傳說,例如說是六弟兄各持一根竹管互救互助;一對相愛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而制作蘆笙、制作百鳥衣等等。總之,蘆笙文化,已深深根植在苗族同胞的民族心理之中,它蘊含著對先祖的感恩、對農業豐收的祈求、對愛情的忠貞與執著,也體現了他們不屈的民族性格……
在村里,苗族蘆笙工匠的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家庭作坊,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成捆的蘆笙竹、陽山竹、楠竹和已截好杉木。更有繁多的工具:風箱、爐臺、鐵錘、鐵砧、平口鑿、微型老虎夾、鋼鋸、木工鋸、園鑿、銼刀、圓銼,各式刮刀,長短大小不一的各種鐵制通條等,林林總總共200余件。
聞名四海的蘆笙杰作
新光苗族蘆笙是傳統的六管蘆笙,主要有簧片、笙斗、竹管和共鳴筒構成。均以聲音洪亮,音色優美,外形美觀者為佳品。新光的苗族蘆笙制作工匠都有一套自己獨具特色的工藝。主要工藝有:加工簧片。這是決定蘆笙的音色、音準的關鍵工藝。工匠用“響銅”銅片在配有風箱的火爐上加熱至紅白色,然后在鐵砧上鍛打至所需要的厚度,再根據需要截成長方形銅片為簧片料,再在簧片料上劃出簧舌輪廓線,用小鑿子鑿透,銼削掉毛刺,放入爐火中加熱,待到微紅時,用鉗子將簧框略微夾攏一些,使舌與框之間縫隙縮小,再細心地用特制小刀刮簧片到合適的厚度。然后將簧片鑲嵌在修整好的蘆笙竹竿的一定位置上,含入嘴中呼氣或吸氣,使簧片發聲,以判定音準是否準確,聲音是否圓潤。如不合適,再對簧片加以修整。工匠們根據所要加工的蘆笙規格,加工長短厚薄不同的簧片。每支蘆笙要六個簧片,組成一組五聲音階。新光的蘆笙匠人有超強的辨音能力,他制作出來的每一對蘆笙或者每一組蘆笙,各個笙管音階音準不差分毫。不同的蘆笙工匠制作出來的蘆笙,均能在一起和諧地吹奏。
制作笙斗。笙斗亦稱“葫蘆”或笙柱,其上插蘆笙竹管,一端為吹口。新光的蘆笙工匠在加工笙斗時,擯棄了把笙斗破為兩半,挖出內膛后,再用膠粘合,外加套箍的方法。而是先把杉木柱刮削成紡錘形,其大小根據所制蘆笙種類而定,使用木工圓鑿和和燒紅了的鐵條來挖內膛,并在前端加工吹口,在上方加工蘆笙竹管插口。為便于摳挖內膛,笙斗的末端是開放的,加工好后,再用實木將末端封閉。如此加工出來的笙斗完整性好,牢固耐用。新光的笙斗長度為55厘米左右,便于手持演奏。粗細則根據蘆笙的大小而定。
制作笙管。用當地產的蘆笙竹為原料。竹竿直徑通常為1.2厘米左右,節長40~50厘米。蘆笙制作工匠以所要制作的蘆笙的共鳴筒的長短大小來截取蘆笙竹。以舟溪一帶最常見的共鳴筒為17厘米的“對笙”為例,蘆笙通高為153厘米,六根竹管長度分別為127厘米、90厘米、84厘米、68厘米、58厘米和46厘米。先將蘆笙竹竿在火上烘烤,手工把竹節處扳直,再用通條打通結節。在下端一定位置鑲嵌簧片,插進笙斗時,并確保簧片在內膛的準確位置。蘆笙竹粗細有差別,新光工匠在制作笙斗打孔時已全面考慮,插進蘆笙竹管時,密封性能良好,堪稱一絕。
制作共鳴筒。苗族工匠用共鳴筒的尺寸來描述蘆笙規格。共鳴筒用陽山竹加工,主奏的對笙上用兩個,如果是一組蘆笙,5支或7支,另外的3支或4支蘆笙的共鳴筒則根據對笙的共鳴筒長短一倍一倍地增加,以其達到和聲效果。
工匠們自豪地介紹他們的作品,主要有:對笙,亦稱兄弟笙。兩支通高為1.53米的蘆笙。蘆笙場上,常常由兩個青年對笙吹奏領舞。對笙聲音清脆嘹亮,曲調含義豐富。一對苗族青年手持蘆笙走村串寨,看見老人就吹一段祝福的曲調;看見姑娘就吹一段贊美的曲調;看見放牛娃,就吹一段調侃的曲調……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