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苗族銀飾鍛制工藝是世代相傳的,由于生產條件的限制,苗族工匠對銀飾的加工過程全靠手工,因而練就了高明的手工工藝能力,使得苗族的銀飾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工之作,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2006年5月20日,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銀飾是我國文化中的瑰寶,閃爍著苗族人民的智慧。
苗族銀飾具有象征意義
傳統的苗族銀飾,蘊涵著苗族圖騰、巫術、民俗等方面的文化記憶。苗族先民相信銀飾具有驅邪、解毒和祛病的功能。在盛大的節日儀式上,苗族姑娘都要把銀飾佩戴起來與盛裝相配。擁有眾多銀飾盛裝的苗族姑娘充滿自豪感,她的父母會得到得到人們的尊重。
傳統的銀飾紋樣,大都能從苗族古歌等神話傳說里找到來源,晶瑩剔透的銀冠、高大的銀角、展翅的蝴蝶、飛翔的小鳥、盤旋的水渦紋、象征宗廟的銀牌等傳統的銀飾及其紋樣,能使人體驗到一種精神力量的驅動。傳統的苗族銀飾具有苗族文化符號象征的意義。
正是由于這種精神力量的驅使,使得苗族社會代代出現銀匠名師。例如雷山縣西江鎮控拜村的高級工藝師楊光賓,就是優秀的代表人物之一。楊光賓14歲跟隨父親學藝,15歲就帶徒弟。他對銀飾加工的熔煉、鍛制、拉絲、焊接、鏨刻、編結、洗滌等工藝爛熟于心。特別是他掌握的手工拉絲技藝,能把銀錠拉成比頭發絲還細的銀絲。楊光賓的事跡,曾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道過。
苗族銀飾全手工制作工藝流程:
苗族銀飾全系手工制作,有30多道工序,形成鑄煉、錘打、焊接、編結、洗滌等一整套工藝過程。
首先是鑄煉,即將銀料放在“銀窩”(坩堝)內,把坩堝放在爐子上,用木炭全部蓋好,用風箱鼓風增高溫度。銀料全部溶化成液體后,把它倒在卡條狀的糠槽內。約半個小時后,銀料凝固,再取出趁熱錘打。
錘打是先將熱銀錘打成四方形長條,若需制銀片,則把它攤寬,若需制銀絲便錘成細圓條,再用絲眼板拉絲。苗族銀飾多由方條、圓條、張片和細絲組成。方條、圓條做工粗,工藝較為簡單,多為錘打而成。張片制作較為精細,工藝要求也高,耗時較多。先將銀條錘成大張薄片,然后按需要剪成小塊,放在模子內壓成花紋輪廓,再貼在松脂板上鏨刻成細致的花紋。銀絲制作更為復雜,分粗細兩種。苗族工藝師掌握了熟練的抽絲技藝,他們用一個特制的絲眼板,板上有粗、細、方、圓不同的眼孔,可以拉出4毫米直徑的粗絲,也可以拉出頭發絲般的細絲。這種拉絲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將各種組件合成的過程就是編結過程,編結時輔以焊結等工藝的使用,將不同的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
最后將整件飾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洗滌,去除污漬,或將一件件古舊銀飾放在溶液中洗滌成光亮耀眼的飾品,這是最后一道工序。
苗族銀飾制作的相關器具包括:火爐、風箱、坩堝(俗稱銀窩)、鐵錘、牛角錘、鐵砧、沖具、刻具、拉絲眼板、銅鍋、鉗子、鑷子、油燈吹管、鉛坯模具、松脂板等。
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苗族銀匠不僅在鐵砧勞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設計上堪稱高手,他們從傳統的刺繡和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并根據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在細節、局部的刻畫上推陳出新。經過銀匠巧奪天工的設計和加工,件件銀飾各具特色。尤值一提的是“呆四連環梅花套戒指”,它如同現代的小魔方,由四個連環組成,每個連環上有“<”形狀,平折成90度,其上飾有數朵梅花,每環交錯套在一起,能分能合。此戒指若分開后,不熟悉的人就很難以復原。
苗族銀飾制作工藝很復雜,著名的有銀花、圍腰鏈、銀羽、銀泡、銀雀、銀索、銀冠、銀羅漢、銀鈴、銀鏈、銀花、銀耳環、銀蝴蝶、銀牌、銀披肩以及銀冠等。制作這類銀飾費工極大,有的要經過多程序的加工,如制銀索,要將銀拉成細如頭發的銀絲,然后集數十根銀絲編成每面都呈“人”字形的六棱銀索,需要銀獎有很好的視力;再如一付銀角需要200多片銀花焊接而成,而每一片都是要經過手工編制和焊接一點點完成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