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今年以來,雷山以獨特的苗族文化旅游資源,吸引了絡繹不絕的中外游客,旅游收入賺得盆滿缽盈。截止9月,該縣接待游客377.9萬人次,實現文化旅游綜合收入38.41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58.19%和245.72%,旅游接待人數和收入創歷史新高。
十年前,旅游收入對于雷山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如今卻成為了雷山人民最熱門的話題。
雷山之變,變源文化。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新征程,雷山縣委、政府決策層審時度勢,堅持先行先試,變文化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優勢,做足苗文化“文章”,走出一條具有雷山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后發趕超之路。
開啟文化旅游資源“基因庫”
吊腳樓、風雨橋、苗族歌舞、銀飾、剌繡,雷山2000多年苗族文化有形標識。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筑的遺風在這里依稀可見。素有“天然民族博物館”美譽的“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戶苗寨;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清末民族英雄楊大六的故鄉——郎德上寨等,構筑了絢麗多姿、多元唯一的文化旅游資源“基因庫”。
以節搭臺,開啟苗文化資源“基因庫”。雷山自2001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盛大的苗年活動,誠邀美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外的苗族同胞參與,共同分享苗族文化盛宴,農耕文化、建筑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節日文化、歌舞文化、婚俗文化等苗族文化體系在世人眼前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不斷提高雷山對外宣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苗文化,讓世界了解雷山,讓雷山走出深山邁向世界,成為推動雷山經濟轉型強勁引擎。
著力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
文化是神,旅游是形,神形兼備,才具恒久的魅力,才有堅挺的實力,民族文化旅游已成為雷山“轉方式、優結構、強產業、增就業”新引擎。
該縣堅持哪里有苗文化,旅游開發就跟到哪里;哪里搞旅游開發,苗文化就在那里得到挖掘、傳承與保護,實現苗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共生耦合、同頻共振。目前,該縣的西江千戶苗寨、郎德苗寨、雷公山、大塘新橋水上糧倉、麻料銀匠村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景區景點聲名雀起。同時,苗族蘆笙舞、銅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織錦技藝、苗醫藥、苗年、苗繡、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鼓藏節、仰阿莎和苗族賈理等13項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成為該縣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實現群眾共同富裕的新路徑。2011年,全縣接待游客達350萬人次,是2006年的16倍,年均增長78.5%;旅游綜合收入達15億元,是2006年的30倍,年均增長90.3%。西江苗寨80%的村民參與旅游開發,涌現出李珍、李光雄等一批農家樂和銀飾加工典型代表,帶動了一批種養殖農戶。去年,西江苗寨接待游客240.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52億元。目前,全縣有農家樂318戶,擁有接待床位近3000個,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間接從業人員達5萬多人,直接和間接帶動3.2萬貧困人口脫貧。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