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在黎平,記者聽到的最多的是開發、旅游這樣的字眼,與實際經濟利益掛鉤的鄉村資源開發仿佛成為村寨共識。“古村落變成生錢的旅游景區,是一條途徑。但怎么開發和開發的尺度令人擔憂,”一位專家憂心忡忡地說。
記者走訪的黔東南侗族地區最大的村寨肇興身上就體現了商業開發和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
肇興侗寨坐落山間壩子中,風景優美,它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一,寨門口懸掛著著名作家馮驥才題寫的“侗鄉第一寨”橫匾。這里有五座鼓樓、五個戲臺和五座風雨橋。肇興不僅是鼓樓之鄉,也是歌舞之鄉,侗族大歌、蟬歌、踩堂歌、攔路歌、琵琶歌等特色文化吸引眼球。
相比于其它封閉的村寨,早在上世紀80年代,肇興侗寨就有游客進入。因此,旅游開發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商業化模式發展得非常充分。如今這里有超過1000家家庭旅館。“前幾年,這里的旅客還更多,但廈蓉高速公路和貴廣快速鐵路開通后,一些旅客不愿過來了”,記者所在的旅館老板告訴記者。因為職業需要,他甚至會說一口流利的英文。
相比于銅關、地捫未被商業化開發的侗寨,不少人感覺這里的文化味道“淡”了很多。大街小巷的菜館、民族特色飾品店、商店令整個肇興更有城市化的色彩。“基礎設施確實做得好,旅店甚至裝了WIFI網絡,但商業開發卻有點過度,破壞了這里本來原生態的生活”,跟同行聊這個問題的時候,記者背后的一條大街正在修路,機器轟鳴,很快這里的青石板路就會變成瀝青路。
如今,旅游業已經成為肇興的單一支柱產業,但盡管如此,該鄉的人均年收入也只有3000元,村寨的不少人仍需要外出打工維持生計。看來,完全商業化并非一條良策。
馮驥才曾憂心忡忡地說:“現在中國的村落,除去西塘、甪直、南潯、周莊、同里、烏鎮這所謂的江南六鎮保護得還比較好外,其余基本上正在消失。”消失具有不可逆的性質,而且是一個悲傷的詞。
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鄉村文化,就像硬幣的兩面,如何統一起來,路徑很多。哪一條路更適合?這個答案我們還在尋找。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