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關于龍舟節的來歷,有一個生動傳奇的故事:兩千多年前,老屯榕山有一位老人,名叫構鮑(苗名),一天,他帶著獨生兒子去巴拉河打魚,父子倆來到巴拉河下游距巴拉河村約500處的水塘中,構鮑正在撒網打魚時,一條惡龍突然從水塘中冒出,一口咬住站在船尾的小孩,迅速地拖進水里。構鮑潛入水中的龍洞,找到了龍巢,看見惡龍正盤旋酣睡,他的孩子已被惡龍咬死,當作枕頭墊睡。孩子身上已長了三塊鱗片,構鮑知道孩子不久就要變成龍了,就悄悄返回洞口,潛回水岸。為了替孩子報仇,他天天砍柴。砍了兩個月的柴后,他就把柴堆到龍洞口內,然后用火鐮點火,用柴把龍巢燒了起來;鹪邶埗蠢餆巳烊,天黑了九天九夜,牛無法上山吃草,人無法上山做活。到了第九天,清水江對岸的勝秉寨有一位婦女點起火把,帶著小孩去河邊洗菜、挑水。這位婦女正在洗菜時,她的小孩將扁擔放在水面,扁擔在水面上漸漸漂流。小孩隨著扁擔的漂流,嘴里有節奏地喊著“咚咚哆!咚咚哆”,隨著小孩的喊聲,天漸漸地亮了。天亮了以后,勝秉寨的人們發現清水江邊躺著一條死龍。消息傳出后,施洞地區沿江村寨的村民都前來分割龍肉,勝秉割得龍頭,塘壩割得龍身,平寨割得龍頸,老屯稿仰村割得龍脊,楊家寨割得龍的肚子……。晚上,惡龍托夢給各寨的寨老說:“我殺死了老人的孩子,老人將我燒死,我罪有應得,但愿各村老少行好,用樹子做成我的樣子,每年在江河上劃上幾天,我愿為大家興云作雨,使施洞地區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于是各寨的寨老集中商議,確定各村寨都修龍船,在江上劃上幾天,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并根據各村分得龍肉部位的顏色,打造成象征性的不同顏色的龍舟,其中最典型的有兩只:因為施洞楊家寨分得龍的內雜,所以龍舟的龍頭全部染成綠色;老屯稿仰村分得龍脊,人們認為這是鬼神的象征,是一種不吉利的東西,故以龍頭全部是紅色。為此,每年龍舟節,人們從不允許稿仰村的龍舟劃到施洞清水江河段。開始,定于每年農歷五月五日劃龍舟慶賀,于是并有了端午節劃龍舟之說。但是舉辦了幾年以后,人們認為,五月初五正值春耕農忙,不便過節,于是各寨寨老相約在塘壩村召開表決大會,會上初步形成共識。會議決定將龍舟活動的日期延期20天,即5月25日。表決會議時各參會寨老見解不同,爭論激烈。塘壩的寨老威望最高,提出龍舟節5月25日、26日、27日都在塘壩舉行。巴拉河沿岸村寨寨老要求安排一天在老屯榕山舉行,芳寨寨老要求在芳寨舉行一天,平寨、平兆、六河等寨老也有同樣的要求,最后決議:5月25日在塘壩舉行,26日在榕山和六河同時舉行,27日在芳寨舉行。因平寨和平兆兩村失寵于會,沒有得到安排。于是平寨私自搶先在5月24日舉行,而平兆干脆棄權淘汰,仍按原來的5月初5過節,于是施洞地區形成了不同地點和日期舉行獨木龍舟活動的習俗,但以農歷5月25日在塘壩村河段舉行的最為隆重。
龍舟節是施洞地區苗族人民的一個盛大集會,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龍舟古樸碩大,別具一格,舟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間一根獨木為母舟,直徑約70厘米,長約24米,兩邊各置一根直徑約50厘米,長約17米的子舟,下水時用竹篾將三根并列扎成一排,裝上精雕細刻的五彩龍頭。龍頸上掛滿寨中的姑媽舅爹饋贈的鴨鵝,舟上有女婿送來的豬、羊等。每條龍舟載三四十人,都是從寨中挑選出來的成年男子。母舟前方坐有四個人:第一個坐在龍舟與龍頭連接處,背朝前方,負責吶喊助威和靠岸撐船;第二個是一個中老年人,背朝前方,負責鳴放銃炮,制造聲勢;第三個是一個寨中人氣比較旺盛的寨老,稱為鼓主,背朝前方,身穿一套綠色長袍,外套一件黑色馬夾,頭戴一頂特大博士帽,負責敲鼓;第四個是一個十來歲的男孩,身著銀裝,頭戴銀冠,負責敲鑼。其余的水手分成兩排站在兩只子舟上,略顯弓箭步式兀立劃橈。有三位老人獨排站在母舟的尾部,負責掌握龍舟的方向。水手一律身著紫色家織布衣和藍色布褲,腰扎一條織花釘上銀泡的腰帶,頭戴插著三根如鳳冠銀片的馬尾斗笠,古樸而整潔,競渡時,鑼鼓喧天,舟上人員隨著劃水的節奏齊聲大喊“嗨――嗨”,氣勢磅礴,扣人心弦。
龍舟下水時有一個下水儀式。在農歷5月20日至23日期間,施洞地區的龍舟都紛紛被村中的青壯男人抬到河壩,清洗捆綁并裝上龍頭。比賽當天,龍舟出發前,每村寨在龍舟附近的河沙壩放一張四方桌,桌上有一升米,米上點有三柱香,放十二元錢,請一個巫師手提一只白公雞站在桌邊念巫詞,招集山神、樹神、祖宗前來保佑龍舟平安比賽,平安回歸。龍舟比賽結束后,巫師又用同樣的方法歡送山神、樹神、祖宗。
施洞地區的獨木龍舟節被譽為“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節日,龍舟文化被稱為“苗族獨木龍舟文化圈”。在這個文化圈內,共有四十多只獨木龍舟,其造型、競渡方式和勝負標準,以及圍繞龍舟活動所反映的一系列社會結構、文化觀念、經濟生活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和開發價值。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因破除牛鬼蛇神,施洞的龍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許多舟身被鉅斷,有些龍頭下落不明,龍舟節被冷落了十幾年,1979年才開始恢復。近年來,獨木龍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紛紛前來施洞參觀考察。(張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