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巨型歌棒

奇妙的歌棒符號
金黔在線訊 6月23日,在施秉縣舉行的杉木河漂流節上,當地苗族民間藝人向賓客奉獻了一場以《刻道》展示為主的苗族風情歌舞表演。
《刻道》系苗語稱謂,即“刻木”或“歌棒”,漢語譯為《苗族開親歌》,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它的主要內容刻于圓形或方形的木棍上,苗民們持棒而歌,故有此稱謂。“刻道”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各族群體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記事符號,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記事實物和該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不持歌棒3天3夜可唱完,手持歌棒3天3夜也唱不完。”施秉縣苗學會副會長吳安明告訴記者,《刻道》主要流傳于施秉縣楊柳塘鎮一帶,同時也在黃平、鎮遠、凱里、貞豐等地苗族群眾中流傳。而今在楊柳塘鎮一帶傳承地,由于歌師早已掌握和熟悉了“歌棒”的歌詞內容,他們憑記憶也能歌唱了,因此逢戶外節日活動時,很少有人將“歌棒”攜帶上了。
據悉,《刻道》有一萬多行歌詞,苗族先人就用各種外人難以讀懂的橫、豎、叉等簡略符號,記錄《苗族開親歌》,并將一萬多行歌詞的目錄刻在一尺長的小木棍上,便于隨身攜帶。因此,“歌棒”又被比喻為苗族歌師手中的手提電腦,因為一支歌棒在手,苗家人唱“三天三夜”的開親歌都不會忘詞。
“歌棒”一般一尺多長,但其長短粗細方圓無嚴格限定,微型的“歌棒”可以放在口袋中,而在黃平縣黃飄鄉蒙加村,有戶人家還制作了一根3米長的超大“歌棒”。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