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訊 記者在貴州、云南等地采訪了解到,鄉村旅游在不少地方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但鄉村旅游發展熱鬧中有隱憂,正面臨產品同質化、資金短缺、文化保護和環境保護壓力大等發展瓶頸。
鄉村旅游成脫貧致富金鑰匙
貴州、云南等地區民族風情濃郁、山水風光旖旎,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優質資源。近年,這些地方鄉村旅游快速發展,已成為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在全國最早開展旅游扶貧的貴州省,2004年就與新西蘭政府合作,啟動了“巴拉河鄉村旅游示范項目”,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7個苗族聚居村寨、1082戶農戶納入項目區內,積極探索一條旅游扶貧之路。而今,“巴拉河鄉村旅游”已成為國內外旅游知名品牌。
據貴州省旅游局局長傅迎春介紹,鄉村旅游已成為居民旅游消費的重要領域,2011年貴州鄉村旅游接待游客400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220多億元,同比增長23%以上。目前貴州開展鄉村旅游的自然村寨突破3000個,經營實體達6萬多戶。“十一五”以來,貴州共有42萬貧困人口通過鄉村旅游實現脫貧或受益。
長期關注農村發展的云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羅明軍介紹,截至2011年,云南已初步建成10個鄉村旅游特色縣、100個鄉村旅游特色鄉(鎮)、200個鄉村旅游特色村,實現每年新增鄉村旅游就業3萬人,間接就業10萬人,每年旅游從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鄉村旅游已成為云南旅游產業的重要支柱。
越來越熱鬧的鄉村旅游喜中有憂
近年來,鄉村旅游是越來越熱鬧了,但是,很多客人卻“吃得下、住不下”,鄉村旅舍有標準難實施;旅游商品同質化,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受沖擊、餐飲衛生條件較差、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日益凸顯,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
田園風光、“天人合一”是和諧鄉村的符號,但近年來,越來越多原本安靜的村莊、小鎮在發展鄉村旅游后,變成了熱鬧的集市、商業化的賣場。
北京的李先生說,過去,最喜歡貴州青巖古鎮的悠閑和安寧,但現在,這里太熱鬧了。原本很有特色的石墻讓農戶們破墻挖門變出一個個小賣部,很難找到那份清幽的感覺了。
38歲的苗族婦女李珍以自己苗名“阿濃”命名的“阿濃苗家”已經營4年多了。最初,李珍很重視鄉村旅舍這一塊,除餐飲外,還設了80多個床位。李珍在苗家餐飲服務上采用標準化流程管理,加上風情歌舞表演,很受旅行社和游客歡迎,每年都有四五十萬元收入。但在旅舍這一塊,由于入住率低,不得不年年壓縮,目前僅留20多個床位。
貴州是全國最早制定鄉村旅舍標準的省市,2004年7月,貴州與新西蘭等國外專家合作制定了鄉村旅舍標準,符合標準方能掛牌營業。
“各地都在鼓勵發展鄉村旅游,很難按標準實施,鄉村旅游‘吃得下、住不下’現象很普遍。”鄉村旅游專家、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學院院長張曉松不無擔憂地說,“目前不少村寨集鎮的鄉村旅游服務低端化、產品同質化嚴重,主要靠團隊旅游,這種短平快的旅游方式不利于當地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羅明軍介紹,云南大部分地區在開發鄉村旅游過程中,以大眾旅游為其發展導向,沒有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的優勢,一味學習和復制成功經驗,導致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簡單,開發形式單一。
此外,一些地方鄉村旅游的發展也隨之帶來生態環保壓力。記者發現,云南省梅里雪山下的德欽縣明永村原來是一個非常貧困的邊遠山區鄉村,梅里雪山景區開發以后,吸引村民參與景區服務,通過馱馬運送游客、開客棧、出售工藝品等逐步擺脫了貧困,但由于梅里雪山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明永村游客產生的垃圾、馬匹糞便等也給當地環境保護帶來壓力。
多樣化開發深度鄉村游產品
一些旅游工作者和專家認為,目前在鄉村旅游的開發中應積極采取多種措施,盡量避免一窩蜂、服務低端、內容同質等現象,因地制宜,開發有特色、有個性、適應不同游客群需要的深度鄉村旅游產品。
張曉松認為,鄉村旅游應是分享式、體驗式旅游,要讓更多的村民能分享發展成果,讓更多的游客能體驗鄉村的韻味,要“吃在農家、住在農家、體驗在農家”。政府應采取措施加強指導,幫助村民解決資金、技術、服務等問題,讓村民擁有簡單而衛生的床鋪、餐飲和環境,吸引游客住下來體驗當地生活和民俗文化。
還應加大力度解決鄉村旅游人員培訓問題。目前各地政府在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培訓上投入很不夠。張曉松去年帶領一批志愿者到貴州10多個村莊對1000多人進行了培訓,“很艱苦,難度也很大,如果有政府支持就好了!”
對于產品同質化問題,旅游專家、貴州大學客座教授張遠卿認為,重要的是喚醒村民的參與意識和保護意識。在政府的鼓勵下,西江苗寨采取政府適當提供補貼等措施,鼓勵農民自發建立“刺繡”“圖騰”等主題博物館,以保存和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
羅明軍建議,應鼓勵開發特色精致的鄉村旅游產品,嚴禁低價、低質服務和毫無文化內容的旅游產品競爭,提升鄉村旅游的內在價值和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