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辛苦不辛苦,群眾最清楚;群眾幸福不幸福,自己心里最有數
王求:您剛才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高度,結合貴州實際,對“精神高地”作了一個深刻的闡述。在“走轉改”過程中,我們發現,不管到哪里,群眾都是笑呵呵的,“幸福指數”很高。干部就不一樣,他們說工作壓力大,干得很辛苦,但他們覺得干得很值,很有成就感。這可以理解為,是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換來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請問省委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又是怎么去部署推動的?
栗戰書:用黨員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和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這是我們對全省黨員干部的要求,其基本出發點就是要求全省各級干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堅持“科學發展、‘干’字當頭”,深入群眾,轉變作風,通過不懈奮斗促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我們提出,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干,齊心協力、同心同德地干,奮發有為、頑強拼搏地干,只爭朝夕、全力以赴地干,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舒心、愜意、幸福。這些年來,我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推進扶貧開發、實施重大民生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去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6.6%和19.4%,增速在全國排前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我們謀求的經濟增長,是能給人民群眾帶來幸福的增長;我省的后發趕超之路,是一條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發展成果,不斷提升幸福指數的道路。總之,我們的發展和各項工作,最終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
當然,什么是“辛苦指數”、什么是“幸福指數”,目前我們有一些指標要求,但還沒有形成量化的指標體系,要做出這樣一個指標體系也很難,還要在實踐中探索。我們提出這些要求,目前還不是具體的硬指標,而是通過以此為導向,大膽使用發展型干部、配強發展型班子,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更加勤奮工作,你追我趕、增比進位,帶動廣大人民群眾早日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我覺得,“辛苦指數”也好,“幸福指數”也好,主要的不是領導干部來設計標準,而應是群眾的認可度。干部辛苦不辛苦,群眾最清楚;群眾幸福不幸福,自己心里最有數。評判這兩個“指數”,群眾的感受最直接、最深刻、最有發言權。干部辛苦不辛苦,也不是干部自己去說、去講的。你到底是真干還是假干、是干實的還是玩虛的,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從縣鄉到省市,只要我們的黨員干部下到基層去,來到群眾中,實實在在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老百姓就會說這是個好干部,工作很辛苦。我想,由老百姓評價比設計一個指標體系要好,比自我表揚甚至自我吹噓要好。對幸福的判定也是這樣。比如,城鄉群眾出行方便了,上學就醫不難了,文化生活豐富了,住房改善了,生態環境變好了,各項權益有保障了,他們就會感到幸福。幸福不幸福,要多聽老百姓自己的感受。有的地方很窮,但青山綠水,還三天一小節、十天一大節,有人說這就是“幸福指數”高,我說這最多只能叫生活“自在”,還談不上幸福。幸福與物質條件、富裕程度緊密相連,與生產、生活環境緊密相連,與法治、權益保障緊密相連,是一個綜合的、全面的生活狀況的反映。不能說光跳跳蹦蹦就幸福,不能說光青山綠水就幸福,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都要全面進步,這才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真正幸福,不然,最多只能叫“窮樂呵”。
我們深知,兌現提升人民“幸福指數”的承諾,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幸福”不會從天而降,需要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更需要各級干部采取實際行動,通過辛辛苦苦的“干”才能得到。各級干部無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一方面團結帶領全省人民緊緊圍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大力推進“三化”同步,奮力后發趕超;另一方面著力抓好各項民生工程,辦好民生實事,切實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勞動就業、子女上學、社會保障、看病就醫、權益保護等問題,像關心親人一樣關心人民,像感受親情一樣感受民意,帶著感情,拿出實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謀“幸福”。
“走轉改”不僅是文風和宣傳工作的提升,也是工作作風的轉變,應把這些好的做法延伸到黨政機關
王求:去年胡錦濤總書記“七一”講話后,中央要求中央媒體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帶頭深入困難地區,服務基層發展,引導社會輿論,承擔社會責任。您對我們的“走轉改”活動如何評價?
栗戰書:中央提出在中央媒體開展“走轉改”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到一線去發現、采寫新聞報道,非常好。活動深入持久、有聲有色,新聞報道煥然一新,特別是最近一些新聞報道,展現出鮮明的針對性和強烈的時代性,深受群眾歡迎,效果非常明顯,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走轉改”活動從中央媒體開始,也帶動了全國各級媒體。
我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應是科學的世界觀,是唯物史觀,就是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潮頭,用先進的思想理念去引導人類前進,其基本要求是扎根社會、深入群眾,發現人民中蘊藏的極大創造力和活力。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群眾活生生的實踐是最有價值的新聞素材、新聞主題。一些捕風捉影的信息,片面追求“眼球效應”;一些不著邊際的“新聞”,一聽、一看就是編的。這些都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實踐。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到人民群眾中去,和人民群眾在一起,發現人民群眾創造的智慧,汲取豐富的營養,新聞才會有生命、有力量、有價值。
在中央宣傳部的領導下,中央媒體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走轉改”不僅是文風和宣傳工作的提升,也是工作作風的轉變,我覺得應把這些好的做法延伸到黨政機關。2010年底以來,貴州深入開展了“三個建設年”、“四幫四促”等活動,推動兩萬名干部下基層,做到了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名掛幫干部,就是學習中央媒體在“走轉改”活動中展現的優良作風。我們還要把這些做法和經驗堅持下去,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從活生生的實踐中汲取營養、豐富思想,做好為人民服務的各項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