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資源窮觀念”待變
受政策發酵的影響,近期到貴州考察投資的商人日漸增多,但大多還處于觀望狀態。
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云月投資創始合伙人蘇丹瑞(Derek Sulger)對《財經》記者表示,公司青睞在消費力升級及政策支持雙重驅動下有著巨大發展空間的中西部地區,目前已在成都、重慶等地有多個投資項目,大部分是消費品行業。最近貴州獲得國發2號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據了解,云月投資也可能視文件的落實情況和目標項目的贏利情況,決定是否涉足貴州。
《財經》記者注意到,在貴州省發改委關于國發2號文件的解讀文件中有這樣一段話:“關于市場主體的培育,其核心仍然是國企改革和非公經濟的發展。但是對于貴州而言,國企改革的重點是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聯合重組,以及軍地企業融合發展。”
為盡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在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的同時,貴州亦在招商引資上展開攻勢。2010年底,貴州省政府與央企在京舉行大規模簽約儀式,共有108家央企參加,簽約項目47個,總投資2929億元。
貴州省長趙克志在新聞發布會上亦表示,今后要繼續爭取央企在貴州投資,“貴州的一個優勢就是資源富集,但我們的市場經濟環境不像東部那么優化,所以企業在投資開發當中會遇到不少的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發揮央企的投資優勢,來加快貴州的開發和建設,是一個重要的選擇”。
熟悉貴州省情的一位專家告訴《財經》記者,貴州有著資源深加工基地和特色輕工業基地的定位,前者是國有占比很大,后者是民營有相當基礎,但總的來講民營經濟占比還是偏低。由于很多優勢資源基本都掌握在國有企業手里,民營經濟在貴州比例偏低,發展面臨諸多瓶頸,“由于本身占比小,話語權和影響力以及對政府游說能力就弱”。
這位專家指出,這次給貴州的戰略定位之一是資源深加工基地,既得利益集團把持存量很難動搖,但在增量這一塊,應對民營經濟參與資源深加工給予支持。“有了這塊牌子,在逐漸提高資源在貴州省內就地轉化率的同時,也許會讓現有國企獨占資源的格局有所改變。”
徐琨也表示,以前貴州單純賣鋁礦,現在延伸到賣鋁型材、鋁板等鋁產品,需要吸引投資做這些加工產品。目前政府正在研究資源加工產業從國有全資轉向國有控股、民營和外資參股,但受制于上游對下游控制,民營企業一時很難在資源深加工和延長產業鏈上“控股”。
此外,徐琨認為,煙酒茶食品等貴州特色輕工業總的來說由于利潤薄,對國企吸引力不強,可能是下一步民營企業發展空間所在,但應學習效仿李錦記、統一等知名品牌,用現代企業營銷理念來提升效益。
2011年3月,貴州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宣布實施“民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明確到2013年底,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要從35%提高到40%,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要從62.9%提高到70%。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浙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陳敏爾調任貴州省委副書記。陳敏爾被浙江媒體譽為“中小企業的救火隊長”。有評論指出,這位60后官員的履新,“可能會帶來一批浙商投資落戶”,將助力貴州正在推進的民營經濟倍增計劃,改變貴州工業經濟在全國版圖中的落后地位。
中國社科院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承擔了亞洲開發銀行技術援助項目“貴州省省級發展戰略”,在項目報告中他提出,貴州與“塊狀經濟”發源地浙江在很多方面頗有相似之處。比如農業生產條件惡劣,農民有從事非農生產的強烈愿望,以及山多地少中小企業必須在有限的空間集聚等。報告認為,借鑒浙江經驗發展民營中小企業集群對貴州很有必要。
徐琨是浙江寧波人,對比浙江與貴州的投資環境,他認為貴州由于地處偏遠,官本位思想特別嚴重,“浙江是窮資源富觀念,貴州則是富資源窮觀念,盡管這些年有了不少改變,但由于貴州落后很多,要徹底轉變觀念還需要一個過程”。
“以工強省”挑戰
分析貴州去年經濟數據不難看出,GDP之所以能實現高速增長,投資拉動功不可沒。2011年,貴州固定資產投資5100億元,增長60%。GDP增長的15個百分點里面,投資拉動就達10個百分點。而產業園區,即為貴州省強力投資平臺之一。
在貴州省長趙克志看來,貴州工業化滯后,主要是產業園區建設落后。貴州山多地少,在這樣的土地資源硬約束條件下謀發展,發展產業園區無疑是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投入產出率最有效的實現路徑。外界普遍認為,曾在江蘇任職長達四年的趙克志對沿海地區工業園區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非常熟悉,這一點將使內陸貴州在接下來的園區建設中受益匪淺。
不過,在陳耀看來,貴州園區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受制于自然條件和地方財力,園區基礎設施配套還很不完善,“它這個園區不像東部和其他平原地區有那么大的面積,10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的園區在貴州是看不到的,一般就二三平方公里,一個小壩子就算一個園區了”。
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喀斯特山區省份,貴州建設用地僅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12%。國發2號文件提出“將貴州確定為全國開發未利用低丘緩坡實施工業和城鎮建設試點地區,相關指標單列管理”。
承擔國家發改委關于貴州發展戰略課題研究項目的中國社科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凱對《財經》記者說,“允許貴州把荒山荒坡轉化為建設用地,這是含金量最大的一項政策。”根據貴州實際情況,在利用未利用低丘緩坡上進行試點,也就是“向山要地”,而且計劃指標實行單列,“是全國唯一一個允許這樣做的省份”。
“原來我們講六通一平或者九通一平,沿海現在能達到十一通一平,包括互聯網寬帶等設施一應俱全。貴州在這方面差距很大,現在基本上能把道路疏通,土地平整,水、電網拉進來,就已經相當不錯了。”陳耀說。
在貴州省發改委關于國發2號文件的解讀文件中亦指出,目前貴州省產業園區建設還存在園區基礎設施不配套,產業關聯度偏低,在融資平臺、投資環境、水電供應等要素方面的保障能力不強以及管理體制不完善等諸多問題。
此外亦有專家提醒指出,近年來國家批復的各類開發區和城市新區表面上看起來各有特色,也都有自己的定位,但具體到產業規劃,都是立足于能源、重化工、鋼鐵、汽車等資本密集型大項目,產業結構雷同布局散亂對資源造成極大浪費。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指出,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產業布局規劃要有針對性,從政府部門層面來說就是根據各地資源特色和產業配套能力做好產業政策,“關鍵是發揮市場自身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
魏后凱認為,解決產業部門趨同的一個辦法是深化部門內產品間的分工以及產業鏈的功能分工,“比如浙江寧波、嘉興、溫州等地都在做服裝,但有的地方做男裝,有的地方做女裝,有的地方則是做童裝,各有側重。再比如筆記本電腦生產,公司總部可能在日本東京,研發在北京,零部件生產在廊坊,加工組裝可能又在別的地方”。
“貴州提出要大力發展工業化,結果現在每個縣都在拉橫幅說要做大工業,每個縣都在推工業園區,甚至一些下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縣份,既沒資源也沒有交通優勢,也覬覦開展工業項目,周圍居民對此頗有意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對《財經》記者說。
魏后凱強調,對于西部地區來說,工業化不應遍地開花。“‘工業化’是就一個大區域層面而言,不能把它延伸到很低的區域層面,比如說西部地區一個省要加快工業化是對的,但往下延伸到一個縣甚至一個鄉鎮還說要推進工業化就是不對的。西部有些縣本身就是生態保護區,比如內蒙古的有些縣就適合發展牧業。”魏后凱認為貴州推進工業化要走“集中路線”,不能“村村點火、戶戶冒煙”。
本刊實習生伍慧瓊對此文亦有貢獻
【作者:《財經》記者 陳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