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楊海龍
在劍河縣邊遠貧困的苗族村寨,有一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當代年輕人的社會責任;他改變了村民重男輕女和“女孩讀書無用”的思想,他讓白鬧小學摘掉了“和尚學校”的帽子,讓所有適齡兒童和超齡孩子有書讀。他顧不上年過六旬、體弱多病的父親,顧不上負載累累的家庭,毅然將自己微薄的收入給貧困學生墊付學費;十年如一日,他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曾想過離開;他自掏腰包為學校購置上萬元教學設備,他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修建一棟教學樓,如今,他的愿望實現(xiàn)了。他,就是把學校“背”進大山,在劍河縣久仰鄉(xiāng)白鬧小學任教十年之久的80后教師,貴州省第三屆道德模范楊海龍。
用我百點熱 為你點亮新航道
白鬧村,劍河縣久仰鄉(xiāng)最邊遠最貧困的苗族村寨之一,140多戶700多人,距鄉(xiāng)政府30多公里,山高路陡,交通閉塞。1999年在這里任教40多年的張老師退休后,白鬧小學就沒有老師,教育部門不得不聘請了本村兩個初中生代課,2001年,白鬧村分來了有史以來第一位從師范學校畢業(yè)的老師,可是不到一年就調(diào)走了。在白鬧村,多數(shù)村民重男輕女和“女孩讀書無用”思想比較嚴重,白鬧小學開設有一、二年級兩個班不到30名學生,村里有近百名孩子沒有入學,而且白鬧小學因為沒有女孩讀書被人戲稱為“和尚學校”。
2002年9月,楊海龍老師來到了白鬧村。在初步了解情況后,經(jīng)過楊海龍耐心的家訪、勸學,到2003年秋季,學生人數(shù)增加到了96人,摘掉了“和尚學校”的帽子,入學率從40%提高到99%。不僅適齡兒童已全部入學,并且超學齡的孩子也都來讀書了,最大的有18歲。上百名學生,就楊海龍一個老師,語文、數(shù)學、品德、自然、音樂、美術等各科他全部包攬,一個星期上60節(jié)課。
一年下來,楊海龍的嗓子啞了,身體也瘦了,就快撐不住了,這時,他想到了女友譚菊芬,在他的極力游說下她來到了白鬧小學,開始是義務支教,后來教育部門聘她為代課教師,直到2006年。連續(xù)幾年,全校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平均總分比鄉(xiāng)里其它學校高出10多分,他被縣、鄉(xiāng)人民政府連續(xù)三年評為優(yōu)秀教師。說起楊老師,村老支書徐再明和群眾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
敬業(yè)不言苦 路遙山高水更長
楊海龍家境并不寬裕,父親年過六旬、體弱多病,為治療老人的病,家里負債累累。每月千余元的工資,可幾年來他為交不起學費的學生墊付學費3000多元,自掏腰包為學校購置教學設備上萬元。老教學樓年久失修,破舊不堪,修建一棟教學樓是楊海龍最大的愿望。2005年,通過朋友牽線搭橋后,一位好心的上海人被楊海龍的事跡所感動,經(jīng)過實地考察后,當即捐款13.5萬元援建白鬧小學。愛心款項到位了,可面臨的問題是:村里不通公路,所有建材必須從10里遠的公路邊“背”進去,楊海龍找村干商量,村民投工投勞,把鋼筋、水泥等“背”進大山,經(jīng)過村民的齊心協(xié)力,一棟兩層樓6間教室的教學樓終于在大家的汗水中拔地而起,那是村里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村民們最引以自豪的象征。
楊海龍的事跡,感動了新聞媒體,《南方周末》、《工人日報》、《勞動時報》、《貴州都市報》、《貴陽晚報》等新聞媒體相繼報道了他的事跡。2008年10月被全國政協(xié)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香港新世界集團發(fā)起的“大山里的脊梁---感動貴州的教師們”評選活動中榮獲優(yōu)秀獎。在獲獎那一刻,楊海龍說:“盡管這里山多高,路多遠,生活多么艱苦,我也不曾想過要離開,因為這里的群眾需要我,孩子們更需要我,我還要加強對教育教學業(yè)務知識技能的學習,將我的一生獻給黨的基層教育事業(yè),獻給山里的孩子”。
由于工作需要,今年9月楊海龍老師調(diào)入巫留小學工作,10月榮獲“貴州省第三屆道德模范”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