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的關心,女兒終于回來了!”昨日凌晨,家長李女士(化名)給記者打來電話,記者終于舒了一口氣。因為未穿校服,李女士的女兒不敢去上學,在外“躲”了一整天,家里為找她忙得人仰馬翻,并通過本報家長QQ群求助,記者在第一時間將信息發布到本報微博和各大QQ群,眾多網友合力尋人。
沒想到,孩子自己回家了。
網友接力尋找“失蹤女孩”
“李曉(化名),女,七一華源中學八×班學生,身高1.58m……今早(2012年10月8日)6:30出門,一直未到學校,聯系電話139××××××××”。8日下午,一則尋人帖出現在本報初中家長QQ群里。
孩子走丟了,那可不是小事。眾群友也著急起來,紛紛通過各種途徑將尋人消息擴散。
QQ群里另一名家長告訴記者,自己的孩子與走丟的女孩是舞蹈班的好朋友,發現孩子失蹤后,女孩的家長快要急瘋了,發動所有親朋好友四處尋找。“這女孩平時蠻乖巧,喜歡跳舞,成績也好,怎么說丟就丟了呢?”這名家長也感到納悶。
記者在第一時間聯系李曉的家長,并將尋人信息發布在本報微博及各大家長QQ群里。
“孩子終于找到了!”9日凌晨,李曉的家長李女士在網上報平安,并主動致電記者。電話另一端,家長的嗓音里滿是疲憊。“我們從早上7點半找到晚上11點半,回到家里,發現女兒在房里睡覺。”李女士說,自己把學校和家附近都找遍了,連江灘也來回找了好幾遍,都不見孩子蹤跡。現在孩子回家,看上去情緒低落,當家長的滿腹話語也無從說起。“只要她回來就好!”聽說本報及網友熱心尋人,李女士深深地表示感謝。
未穿校服女孩逃學
“就為一件校服,孩子鬧起了失蹤,是不是我們把她慣壞了。”女孩的爸爸李先生自責。
李先生說,跟女兒溝通后才得知“失蹤”經過。8日早上,李曉獨自上學,走到校門口才發現沒穿校服。學校規定,學生進校必須穿校服。李曉怕挨老師批評,遂準備回家換衣服,又擔心媽媽“嚼”她,索性在外躲了一天。
“班主任早上7點半打來電話說孩子沒上學,我們一聽頭都蒙了。”李先生告訴記者,女兒一向很聽話,逃學還是第一次。家里人一下子慌了,趕緊四處尋找打聽,還到學校及附近各路口調看監控錄像,都沒有發現孩子蹤影。
家人找翻了天,小姑娘卻在漢口一家快餐店和輕軌站躲了一天。
沒穿校服真有那么要緊?李曉的班主任宋老師表示,上學穿校服是學校的規定,但學生忘穿校服也沒關系,跟老師解釋清楚就沒事了。但不穿校服就玩失蹤,在宋老師看來有些不可思議。
家長反省:對孩子包辦太多
據了解,李曉昨日已上學,家長稱孩子的情緒未受到太大影響。
失蹤事件嚇壞了家長,也讓家長反思家庭教育的不足。李先生說,女兒的性格比較內向,大小事情都是妻子一手包辦。
“媽媽愛‘嚼她’,對她要求較高。”李先生告訴記者,妻子在孩子面前比較嘮叨,任何事情都得她親自過問才安心。長久以來,孩子對媽媽既怕又依賴。這次鬧失蹤,估計是女兒怕回家后又被媽媽“嚼”才出此下策。
李先生家離學校僅三站路,一直都是夫妻倆親自接送。班主任認為家長照顧太多,建議適當放手,這學期開始夫妻倆才嘗試讓孩子自己上學。
“老師說得對,平時對孩子大包大攬,孩子反而成了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風雨。”李先生自我檢討,沒穿校服本是件小事,卻嚇得孩子不敢上學,也不敢回家,更不敢跟任何人溝通,缺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責任應該在家長。
心理專家:和孩子多溝通
武漢市著名心理專家尹鄧安認為,孩子沒穿校服寧愿玩失蹤,也不敢告知任何人,說明親子之間的溝通存在很大問題。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家人為她的失蹤著急上火時,孩子卻無動于衷,說明孩子習慣了家人對自己的付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嚴重。
尹鄧安建議,家長應改變“命令式”、“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多和孩子平等溝通,適當放手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日常生活中多鼓勵孩子遇事自己想辦法,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完美,也要給予她欣賞的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