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朝從江東南面遙遙望去,一條條盤山公路路如條條巨蟒在大山里蜿蜒盤旋。
秋收時節,碩果累累。往從江東南面遠遠看去,一丘丘腰帶田如條條金絲帶在大山里盤山而繞。
這就是翠里,一個以瑤族、壯族為主的瑤族壯族自治鄉。回首二十年,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2年建鄉初期的190多元提高到2011年的2220元。
從江縣翠里鄉成立于1992年,至今已有20年。二十年前翠里鄉的村村寨寨不通路、不通電、沒有自來水,村民們靠幾分薄田生活,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那時候沒有人外出務工,老人、年輕人都在土地上謀生,白天滿山都是勞作的人,晚上沒電視,大家就在月光地下聊天;那時候沒有公路,沒有通車,去哪都是走路,在那個沒有免農業稅的年代,全村所上的糧都靠村民肩挑背馱到固定的糧站去上交;那時候沒有自來水,村民喝的水都要靠肩挑,每天早上挑水的村民成群結隊、絡繹不絕。那時候再怎么不會干農活的年輕人都鋤過地、開過荒、插過秧,如果重新拿起鋤頭,還是莊稼把式。二十年的時光,彈指揮間,翻開這二十年的歷史畫卷,流淌著這里瑤鄉人民辛酸和汗水。
翠里鄉是一屬典型邊境山鄉,地處貴州省從江縣東南面,東與斗里鄉接壤,西與雍里鄉、廣西桿洞鄉相鄰,南靠廣西洞頭鄉,北接西山鎮,距縣城37.5公里。全鄉13450人,少數民族占94%,分散居住在20個行政村。由于交通不便,群眾生活相當困難。一直以來,到鄉駐地,80%以上的村民們進出往來均靠步行,最遠一個村來回路程達40公里。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為了改變落后的面貌,歷屆鄉黨委、政府都有一個共同的思路就是大力修建通村公路。因些,一方面積極爭取上級的支持,另一方面廣泛發動村民、組織村民投工投勞,并緊緊抓住國家財政補獎機遇,尤其自2007年通過實施“村村通”、“一事一議”等惠民工程以來,共籌資581.35萬元,修建渠道17600多米,完成步道及串戶路硬化51876米,昔日陡峭狹窄的山道條條寬敞大道,從而帶動了山鄉致富。
近年來,為加快濟發展步伐,翠里鄉自加壓力,大力實施實“產業興鄉”戰略,在國家經濟政策的不斷扶持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得到加快。據統計,目前該鄉椪柑種植1000畝,竹蓀、食用菌栽培12000袋,生姜種植50畝,種植楠竹800余畝;黑山羊養殖100頭、雞養殖10000余羽,鴨養殖5000余羽、豬養殖6000余頭。
翠里鄉還抓住高華村瑤族藥浴等特殊文化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業。該鄉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主要有瑤族藥浴、瑤族長鼓舞、傳統造紙工藝等,被稱為是瑤族“三大文化寶典”。其中瑤族藥浴于2008年已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瑤族長鼓舞2009年列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瑤族藥浴,先后在鳳凰臺,旅游衛視、CCTV7和《新旅行》、《中國日報》、《中華遺產》、《文摘周報》、《中國民族畫報》、《中國民族雜志》英文版和中文版等媒體和報刊雜志上報道,瑤族藥浴被專家們稱之為世界三大沐浴文化之一。近兩年來,隨著西翠河漂流和高華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大力開發瑤族藥浴旅游,并緊緊抓住貴廣快速鐵路和廈蓉高速公路過從江縣境的機遇,圍繞創建生態旅游強鄉的目標,通過開發鄉村旅游和西翠河漂流項目,發揮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和推動南下通道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我鄉生態旅游發展,增強旅游品牌的競爭力,使高華村旅游景點成為“兩高”通車后,兩廣通往內地的后花園和旅游休閑地。
如今,走進翠里鄉,棟棟新房拔地而起,自來水引進家家戶戶,條條通村公路建設如火如荼,一片片油茶林、椪柑林、經濟林蔥蔥郁郁、競相生長,夜間家家戶戶燈光如顆顆璀璨明珠鑲嵌山間,構成一幅幅繁榮和諧的畫卷。(韋金成 劉德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