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里彭開華特色養殖年收入6萬元
小竹餾成就大學生創業夢
4月17日,龍里縣巴江鄉的彭開華抱著截好的竹子急匆匆走進竹餾圈舍,“聽它們的叫聲,就知道餓了。”彭開華說。
竹餾就是當地群眾俗稱的竹鼠。
剛剛30歲的彭開華是龍里縣巴江鄉爛田灣村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剛到而立之年的彭開華現在擁有了自己的一份事業,那就是養殖竹餾。說起彭開華的經歷,雖然年紀輕輕但卻飽經磨練。
1999年,彭開華進入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讀書,就讀的是臨床醫學專業,懷著美好的愿望,在四年的學生生活中,他一直刻苦勤奮,爭取畢業后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2003年7月,彭開華畢業了,他出門打過工,開過藥店,從事過運輸。
“打工雖然找到了一些錢,但能不能自己創業呢?”彭開華袒露當時的想法時依然就像是在沉思。
談起創業的由頭,彭開華的妻子陳亞莉打開了話匣子。
陳亞莉說,2009年初,一次無意之中有個村民在竹林里挖到了一只兩斤左右的竹餾,俗話說“天上的斑鳩,地上的竹餾,”看到這稀奇的玩意,有人出資240元買走,這讓大家羨慕不已。
“既然竹餾有這么好的市場,那能不能人工飼養呢?”同樣是學醫出身的陳亞莉與愛人彭開華商量后,兩口子一拍即合。
要說創業,不能打無準備的仗。說了就要干。下定了決心之后,彭開華先在網上查閱了竹餾的相關飼養方法、市場前景等等相關資料。此外,彭開華還到云南、廣西以及省內銅仁等養殖竹餾有成功經驗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學習。
在做好充分準備后,2009年初,彭開華陳亞莉兩口子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彭開華投入了30多萬元的資金,先后從云南省和銅仁市購買了幾對竹餾進行飼養,由于準備工作做得好,竹餾存活率比較高,經過一年的養殖之后,通過這些竹餾的繁殖,短短兩年的時間,現在竹餾存欄已經在100只左右。
竹餾飼養5個月左右就可以出售,每斤售價80元,每只就有300元左右的收入。彭開華養殖的竹餾大部分銷往龍里、貴陽等地,且供不應求。從2010年至今,彭開華每年都能有6萬元左右的收入。
為了將規模做大,彭開華夫婦將所得的收入又全部投入到養殖中。“現在竹餾我們都不想賣了,多留點竹餾養殖,為下一步發展做準備。”
彭開華成功的創業之路,讓附近的群眾也認可這對年輕人的實干精神,現在周邊已經有6戶農戶開始學著飼養竹餾。
彭開華說,“現在想發展規模養殖,竹餾養殖技術和市場銷路等已經不成問題,最缺的就是擴大規模的資金。”
為解決資金問題,彭開華注冊了龍里縣遠華竹餾養殖有限公司,并獲得了微型企業營業執照。
“營業執照下來了,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把竹餾養殖做得大一點。”彭開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