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據黔東南日報消息 驕陽難擋游人腳步。特別是8月中下旬以來持續的高溫天氣,使得臺江翁密河漂流更加火爆。在翁密河8公里長的漂流河面上,平均每天近200只汽筏子順流而下,許多游客一面在水中嬉戲,一面飽覽兩岸原始森林的優美風光。來自上海的張女士高興地說:“我在全國漂過10多條河流,但像這樣的灘多富有刺激,而又有驚無險的森林之漂,還是第一次,我將動員全公司的同事們都來臺江享受一番!”這是該縣營造旅游業良好環境的一個縮影。
被人譽為 “天下苗族第一縣”的臺江,旅游資源異常豐富:苗族刺繡和銀飾加工精美絕倫,東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享譽中外,獨木龍舟競渡全球獨一無二,舞龍噓花火爆驚險,苗族姊妹節是東方最古老的情人節,而且歷史文化底蘊豐厚,自然景觀秀麗迷人。1998年以來,該縣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姊妹節,吸引了不少天下游人。但是,游客過了三天姊妹節就飄然而去,平時的散客,看過了歌舞和民俗,也不想住下來。這一狀況引起了人們的困惑。
2006年秋,臺江縣新班子深入反思“留不住客”的問題,意識到:臺江雖有厚重的苗族原生態文化,但卻缺乏自然風光景區的支撐,與旅游產業化市場化對接能力弱;必須改變旅游產品不夠配套的問題,將資源開發作為社會系統工程來抓,建立長效機制。找準癥結后,該縣立即五管齊下,對癥“用藥”。
一是以合理開發自然景觀為突破口,不斷推出旅游新產品,提升發展層次。經科學規劃和苦心營造,該縣近兩年已開發出南宮山森林公園游、翁迷河漂流、紅陽萬畝草場游等新景點。同時改進縣城的綠化美化,還原其原生態,體現“美人靠”、小青瓦等苗族建筑風格,把縣城打造成標注苗族個性和原生態文化特殊符號的風景城市和記憶城市。讓游人來臺江可以夏季戲水,春秋賞花,冬時聽松看歌舞,還可以四季欣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造化,從而愿意在臺江靜下來住下來,夜來既看松間明月,又聽溪流與苗歌伴奏。擁有220戶的南宮森林公園旁的紅陽村,2007年辦起民族歌舞表演隊,28家辦起“農家樂”。全村去年接待游人11000人,純收入22萬多元,人均純收入達2480元,比上年增37.8%。張志平家的農家樂,去年接客4000多人,純收入31000元,今年上半年已接客2600人,純收入18300元。4口之家的張昌林,今年上半年旅游收入12000多元,一舉甩掉了貧困帽子。
二是完善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為此,該縣兩年投入2億多元,其中投入1600萬建設紅陽至汪江旅游公路19公里,使臺江融入了雷公山旅游大環線;投資1.1億元,修建縣城至南宮、縣城至施洞、縣城至方召等通鄉油路146公里;投資4500萬興建通村公路500公里,使不通公路的村由60個減為5個;興建紅陽至九擺、汪江至翁迷河漂流景點旅游公路,提高了交通線路與旅游資源的吻合度。并投入5700元,完成50個村寨安全飲水等水利工程。
三是強化旅游服務設施建設。該縣配套發展賓館、餐飲、客運、中介、文化展示、商品展銷等服務業,扶持建設了一批 “農家樂”和賓館, 提高了接待能力。啟動“雨露計劃”,對導游及酒店管理服務人員進行1000多人次的培訓,又派出80多人赴貴陽進行三個月培訓,還鼓動民間資金發展民族特色餐飲和紀念品零售。
四是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通過網站和其他媒體,以及制作專題畫冊等方式,擴大臺江旅游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為打造文化生態旅游大縣奠定了較好基礎。僅在2008年,該縣就印制了20000多份旅游宣傳資料,又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吸引了重慶、昆明等地旅行社的10余個旅游團隊。
五是加快民族工藝品開發,使之變成留住游人腳步的磁石。以縣城秀眉廣場銀飾一條街、施洞鎮塘龍村、排羊鄉展時里村等為示范點,通過姊妹節、龍舟節等民族節日舉辦銀飾交易會,把文化融入產品之中,力爭將施洞打造成世界聞名的“銀飾之都”。目前,該縣從事銀飾、刺繡5000多人,年收入共達5000多萬元。施洞鎮從業者達2000多戶,每年銀飾、刺繡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0%以上,形成了輻射3鄉鎮9村的產業帶,其中塘壩村人均加工收入達400多元。
通過努力,臺江旅游業有了明顯進展,游人留駐率明顯上升。資料顯示,該縣2008年接待海內外游客153183人次,創綜合收入2076萬元,比上年分別增72.6%和146.2%。其中留宿臺江的游客,已占全年接待量的40%以上,比上年增加2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的上述幾大指標,同比均增長二成以上。目前,臺江的“苗族姊妹節”、“反排木鼓舞”、“苗族古歌”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被評為“世界著名民族文化旅游大縣”、“中國十佳最具原生態的旅游大縣”和“中國十佳最具民族風情的旅游大縣”。
(張文明 陳大鵬)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