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扶老人《技術指南》還不夠

9月6日,衛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識清楚,救助者應詢問老年人跌倒情況及對跌倒過程是否有記憶;如不能記起,可能為暈厥或腦血管意外,應立即護送老人到醫院或打急救電話。
(《新華網》9月6日)
《技術指南》給道德熱情潑了一盆冷水
筆者開始懷疑人們對“彭宇案”以及“彭宇案”翻版的質疑,比如那位許云鶴,現在看來被許云鶴扶起的老太,是翻越護欄自己摔倒還是被許云鶴駕車撞倒都已無關緊要,問題是老太太的受傷與許云鶴有了直接關系,法院完全有理由認定老太太的受傷是因為許云鶴的攙扶所致,是因為許云鶴沒有掌握攙扶的技術才導致了老太太的受傷住院,判罰許云鶴支付10萬元醫療費已是相當的“從輕”,沒有追究攙扶者的刑事責任已經體現了法律的仁慈,還有那位開大巴停車,主動過去扶起騎車摔倒的司機,有監控錄像證明司機扶起的老太太,司機肯定也不具備扶起老年人的技術,老人雖然誣陷司機駕車撞人,但現在看來,不掌握扶起老人的技術而貿然去扶,這和開車撞人沒什么區別。
我們一點也不懷疑衛生部公布的這些《指南》,完全是從技術上對各種受害人的施救進行技術指導,與道德誠信沒有任何直接關系,筆者之所以展開這樣的聯想,套用某人的一句名言,的確是衛生部在“不恰當”的時間發布了極容易讓人誤讀的《指南》,這樣的《指南》確實能給人們普及必要的干預常識,提醒人們在面對老人倒地之后,辨明情況進行正確的救助,但是,選擇發布的時間卻值得玩味,人們正在為老人倒地無人敢扶,熱議拯救道德之時,衛生部卻公布了這些《指南》,讓人想不“誤讀”、不“聯想”都難。□朱永華
《技術指南》難以承受公眾的過分期待
不可否認,時下,老人因為跌倒無人敢扶的社會現實非常普遍。因為“南京彭宇案”的影響,以及輿論的放大,面對跌倒老人,人人自危、明哲保身自然也就成了大家一貫的做法。可面對一個個死去的老人,引發了輿論對社會道德的質疑和批評,其中有一種非常大眾化的意見就是需要政府部門來扶起“摔倒的道德”。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下,《技術指南》的面試承載了公眾太多的期待,甚至有些過分,被誤解,遭受質疑也是自然之舉。
其實,如今公眾對急救知識的明顯缺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今年年初的調查結果顯示,深圳市的公眾急救知識普及率不足1%,很多人連120急救電話都不懂正確使用。在一些中小城市,懂得急救知識的公眾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技術指南》其意就是普及急救知識,讓更多的人在遇到他人危險時可以正確施救,其積極意義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筆者認為,《技術指南》讓扶老更難是個偽命題,之所以被誤解,是因為承受了太多公眾的期待。如果公眾因為指南就更不愿去救人,那只能說明公眾的道德水平在自我放逐,而不是因為《技術指南》。□陳麗華
光有《技術指南》還不夠
光有《技術指南》還不夠,還需要其他配套措施,從而降低老人跌倒的社會風險。如今,公眾懼怕攙扶跌倒的老人,主要是擔心被無端訛上,造成精神和金錢的雙重損失。所以,如果只做技術上的指導,卻不解決公眾的后顧之憂,那么人們仍然會心存顧忌,不敢去攙扶跌倒老人。這就需要修改司法裁決程序,建立社會救助基金,當找不到事故責任人時,解決老人的醫療費用和生活補償,為公眾見義勇為的行為托底。
另一方面,《技術指南》只是書面上的,要想讓民眾掌握到實際的操作技術,那就得進行有組織化的科學訓練。可以參考《技術指南》里有關上海長寧區的經驗,除了做日常的宣傳工作,還應在社區內開展活動,組織家庭參與學習干預技術,從而降低老人跌倒的風險概率。在社會中普及干預技術后,公眾面對跌倒老人時,就不會束手無策,避免因救助方法失誤幫了倒忙。
衛生部所發布的系列《技術指南》,不僅有關于老人的,還有專門針對兒童的,其中列明的技術知識都非常實用,值得公眾去學習了解。對于社會弱勢人群,政府部門有責任去幫扶,提供各種有效的救助措施。衛生部開了一個好頭,其他部門是否也該跟上呢?□江德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