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圣橋上“魁星閣”的一段軼事
朱元璋當上明朝開國皇帝后,為安撫手握重兵的武將們,不得不改年號為“洪武”。但內心深知,要建設,治理好國家,還得借助確有本事的文臣。于是將軍師劉伯溫封為丞相,令其遠行云貴,作安撫巡視。自己在朝中主持科考選拔人才事務,以免朝中武將諸多口舌。
劉伯溫領旨后,取道四川,先入云南,后轉貴州。來到鎮遠已到盛夏季節。一日,游畢青龍洞、中元洞后,已近正午時分。行至祝圣橋上亭閣內,一陣涼風吹來,頓覺神清氣爽,于是在亭閣內坐下,正欲閉目養神,不料清風陣襲,肩后帽帶不停敲打他的雙眼皮。他不禁一驚:“莫非上天怪我不識此地風水?”遂睜眼環視四周,見祝圣橋北接孔圣廟,南連中元禪院,似有所悟,便問隨行的鎮遠知府:“此閣何名?”知府答道:“未曾冠名,只因路過人常在此避雨乘涼,百姓皆稱之為風雨亭。”劉伯溫隨即嘆道:“本天賜風水,卻自設阻障,難怪貴州無一出頭學子!”
回到知府衙門,劉伯溫揮筆寫下“魁星閣”三個大字,又于另紙上畫了一幅:魁星立于書案后,隔案舉筆正向案前一只欲飛仙鶴頭頂點去的圖。然后對知府說:“祝圣橋上的‘風雨亭’宜定名‘魁星閣’明白即興工吉辰,可照此圖在閣樓上塑魁星一尊供奉,案前仙鶴務必用銅鑄成,日后貴州便可有奇才出世。務于月內竣工。”次日,劉伯溫便乘船離鎮赴京去了。
劉伯溫入京后,匆匆去見皇帝復命。恰好皇帝擬定完殿試題,閑坐于書案之后。見劉伯溫滿面風塵趕來,便說:“愛卿免禮,可將此行簡要奏來。”劉伯溫欠身拱手,說道:“回圣上,云貴山川秀麗,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唯讀書人稍少,道路崎嶇,難與外界互通。若得圣上憐恤,臣敢斷言,五百年后定會賽過江南!……”皇帝面帶不悅說:“依卿所言,皆身后繁榮,你我豈能得見?也罷,聯三日后即行殿試選賢,卿若能猜中新科狀元姓名,聯便盡信所言。”
劉伯溫連忙說:“回圣上,此天機不可泄露,臣已備下密囊一只,內書其名,并在貴州鎮遠府祝圣橋上魁星閣內,設下一案作證,待圣裁之后,拆開囊封,即可應證。”
此事不脛而走,無不為劉伯溫項上人頭擔憂。
殿試完畢,皇帝親點夏銅鶴(貴州桐梓人)為頭名狀元。隨即令太監在殿前拆開密囊,果然內書“夏銅鶴”三字。滿朝文武嘩然。
皇帝卻問劉伯溫:“卿在鎮遠所設案證為何?”
劉伯溫道:“魁星舉筆隔案點銅鶴頭頂,其狀如圖。”遂將圖呈上。
皇帝觀圖良久,又問:“此案恐非專為物證而設罷?”
劉伯溫道:“圣上圣明,確非僅此。臣受命巡視云貴時,對夏銅鶴才華出眾時有耳聞,無賴其赴京應試,未能謀面。于是,夜觀天象,見一孤星游弋北斗西南方,其間有淡淡烏云阻隔,以致時明時暗。苦思數日,未悟所兆。直待行至鎮遠,得見城北‘白(北)未倒斗’山下,建有孔圣廟一座,與之隔河相望的盡然是修建于懸崖絕壁上,佛、道兩家的一片寺院亭閣。絕壁西南頭名青龍洞,東北頭為中元洞,彼此貫通。當地土人又跨氵舞陽河修成祝圣橋,使中元洞與孔圣廟間暢行無阻,大有儒、佛、道互濟之象。唯橋面中間所建之閣,被百姓稱為‘風雨亭’竟含阻隔。臣為之冠名‘魁星閣’,并于閣樓上設此案供奉,以求上蒼護佑導引,使貴州有用之才得為圣上效力。臣臨入京前,再觀天象,見原孤星與北斗近在咫尺,中隔之云盡皆散去,遂敢確斷新科狀元必是夏銅鶴。”……
據傳,繼貴州第一位狀元夏銅鶴之后,清朝時,貴州青巖又先后出了趙狀元,周漁璜等奇才,皆得益于此魁星閣的映照。而講此故事的人說,他的祖父曾親見閣內所列之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