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新亮點
以人類文化遺產(苗、侗族)為主要特色,以喀斯特高原自然村寨為依托,以異質文化體驗休閑為方式,以露天博物館為形態,以村民參與為載體的新形式、新模式的黔東南鄉村旅游文化,為原生態的黔東南“民族文化”復位締造了一個高水平面的平臺,被世界旅游組織列入全球推廣的“十二個旅游類型的旅游發展模式的成功范例”之一。
據悉,目前黔東南州已經對20個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重點鄉(鎮)、100個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重點村(寨)進行鄉村旅游開發。初步建立了“吃、住、行、游、購、娛”等六要素相配套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
到目前為止,黔東南州開發有民俗型、歌舞型、修學型、游樂型、科考型、康體型、節慶型和博物館型等15個不同類別的鄉村旅游產品。由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以來全州開展鄉村旅游的接待戶達到13000戶、鄉村旅館發展到400戶、鄉村餐館發展到3000戶、鄉村手工藝作坊發展到6000戶,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到12000人,間接從業人員55614人,實現了農業和旅游業之間產業鏈的相互延伸。
發展鄉村旅游成了黔東南地區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成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
黔東南歡迎你----
原生態的黔東南鄉村旅游!
原生態的黔東南
(楊榮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