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地動擺”模型

圖為“地動擺”模型
本港訊 雷山縣永樂小學八旬退休老教師李昌明,退休后熱衷于發明創造,經過潛心研究,近日發明創造了實用新型“地動擺”,在當地產生很大的影響。
今年84歲高齡的李老師,自退休以來致力于發明創造,在八、九十年代,先后發明了拾谷機和插秧機,此次“地動擺”的發明創造已是他的第三項發明創造。
據李老師介紹,地震的發生,從整個地球來說,地殼每年搖動數千次,輕微時人們沒有覺察到。為了知道和預防地動(震),他采用了同體同步運動為原理,設計了“地動擺”。即地殼搖動時“地動擺”不賴于風力和電力自會擺動。如果地殼搖動強度大,還會邊搖動邊發出撞擊聲,這撞擊聲即是“警報聲”。撞擊聲頻繁且速度越來越快,聲音越來越大,那就說明不同級別地震已經開始。實用新型“地動擺”,好比天平稱上一端加上一塊砝碼,非常靈敏,適宜安裝在多地震的地區預防地震。
據了解,“地動擺”與公元132年張衡創制的候風地動儀有很大的區別。張衡創制的候風地動儀,主要由拾震器、放大器和記錄器三部分組成。拾震器的“擺”(重錘)由于慣性作用,不隨地面同步運動。“擺”與儀器其他部分相對運動經放大后被記錄下來……。而實用新型“地動擺”由靈敏器、響器和“擺”(重錘)三部分組成。實用新型“地動擺”的“擺”(重錘)與拾震器的“擺”(重錘)有所不同,實用新型“地動擺”的“擺”,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它是隨地面運動同步地擺動。簡單地說,候風地動儀的東方龍咀里的珠子掉落在東方蛤蟆咀里,那么,東方就要發生地震,它沒有明確指出發生地震的具體位置。而實用新型“地動擺”,它是隨著地動(震)開始擺動,一秒也不差,十分準確的告訴人們,既是不同級別的地動(震)已經開始,又是發生地動(震)的地址。目前,該技術正在等待專家論證。(譚標 張榮成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