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中英文墓碑 掀開一段侗鄉秩事
1944年6月16日晚,一架由美軍駕駛的援華抗日大型運輸機從湖南返回重慶,途經黔東南州
“珍藏墓碑30年”
“一架飛機飛過來,栽下五奶山野間,……”1月10日,58歲的仁吉村村民吳老德站在家門口,用唱侗歌的方式向前來寨中過“侗年節”的客人敘述這段故事。 吳老德就是珍藏這塊中英文墓碑30多年的一個普普通通的侗家漢子,也是最喜歡用侗歌的方式向客人和小輩們講述這段“美國飛機墜山”故事的人。
“為了保護好這塊石碑,珍藏這一段見證中美友誼的歷史,吳老德多年來一直把墓碑碑文一面覆蓋在泥土中。”仁里鄉黨委書記謝賀前說。此刻,吳老德一邊講著故事,一邊在村人的幫助下掀開覆蓋在房屋邊樓梯下的墓碑進行展示,并牽來塑料水管,認真地擦拭碑上的泥土。“遇難者為飛機駕駛員畢德森。”吳老說。
墓碑為陰刻文字,用中文和英文鐫刻,上書中文“畢德森先生之墓”。經同行的一位英文老師翻譯,英文刻有畢德森的遇難日為1944年6月16日,還刻有美國軍人、中尉及其生日等內容。
“飛機迫降夜晚中”
“飛機是晚上迫降墜下的,村人們都不曉得是啥事。”鄉政府一工作人員介紹說,當晚,這架由美軍駕駛的大型運輸機途經仁里鄉上空時,因不明原因,迫降于五奶山間的一處田壩間。此事件曾轟動當及周邊村寨,成為名噪一時的驚天奇聞。
隨機的3名機組人員中,一人身亡,兩人受傷,死難者為美軍中尉畢德森,當地村民按習俗用棺材裝殮安埋在飛機失事附近山坳上,墓碑是當時
由于機身無法啟運,仍遺于山沖。后期疏于管理,被周邊村寨群眾零敲碎打,外地匠人收購碎片,在附近寨上搭爐制模,熔解銻塊,鑄造鍋、盆等生活用具,賣給當地群眾。現附近一帶的村寨人家仍留存有該飛機銻鑄造的鍋、盆等物件。
此后,縣國民政府保安隊趁機到勒里寨來敲詐勒索,成了當地百姓的一場災難。60多年來,這里的侗族群眾始終忘記不了這位為了中國的抗日戰爭而獻身在侗鄉的英烈。
據了解,
“飛機有兩層樓高”
“那只大鳥快落下時在空中盤旋了好久,肚皮底下不斷閃爍著燈光。”80歲的村民吳世超是目擊者,他比劃著對記者說,當時飛機可能是在尋迫降目標。
吳世超清晰的記得,第二天,他與同村的幾位村民進山割草,發現在五奶山間一塊大田壩坎下,躺著有一只灰白色的“大鳥”。“有兩層吊腳樓高,好長好長”,“可憐大鳥腦殼也破了,翅膀也折了,腰也斷了”。還是毛頭小伙的吳世超等人壯著膽子鉆進飛機機倉中,發現機倉中裝載的全部是灰綠色的很厚的呢子布料。
與此同時,從失事飛機上迫降落下的兩名受傷的穿著飛行服的美國人,拄著木棒艱難地來到仁吉村,“他們人高馬大,鼻子高高的,雙手不停比劃著鳥飛的姿勢”。村民們一句也聽不懂,但也略知了是啥事。熱情的村民遂邀兩人進家入坐,連忙蒸飯做菜招乎他們吃,并找來草藥為兩人療傷。
次日,鄉政府聞訊此事后,向
飛機失事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方圓數十里地的村民蜂擁而至趕來看稀奇。“當年我家光用來招待看熱鬧的親友就用去了300斤黃豆。”一村民笑侃道,當地有“黃豆下酒越吃越有”之說。(吳如雄 楊長佺 朱法智)

掀開珍藏的墓碑

58歲的侗族村民吳老德在擦洗其收藏的刻有中英文字的遇難美軍飛行員的一塊墓碑。

58歲的侗族村民吳老德在講述收藏和保存墓碑的故事。

80歲的當年目擊墜機過程的侗族老人吳世超向小輩們講述那段歷史。

刻有遇難美軍飛行員姓名的墓碑。
(編輯:楊文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