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王鳳剛用生命傳承弘揚民族文化
據光明網消息 黔東南州是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富集地,但隨著時間的變遷,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瀕臨失傳。有一個人,他以病殘之軀,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拯救傳承著這些文化遺產,使之發揚光大。他就是丹寨縣史志辦退休干部王鳳剛。
1954年出生的王鳳剛,生長在苗鄉,自幼就對苗族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63年考入中央民族學院,學習苗族語言文學專業,使他對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對苗族文化有了廣泛的了解和理性的認識。1970年,他回到故鄉丹寨工作,利用業余時間,開展民族學民俗學田野調查,至今已整理、寫作、拍攝了相關作品200余篇(首、部、幅),共160多萬字。
每次下鄉,王鳳剛總喜歡了解當地居民的族別、來源、習俗等基本情況,留意當地有哪些傳說、故事、歌謠,有哪些知名的民間文化傳承人。他隨身帶個筆記本,聽到有價值的東西就及時記錄下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王鳳剛開始自費系統搜集搶救流傳在丹寨縣的苗族民間文化資料。龍泉鎮者良村有位遠近聞名的苗族老歌師陳金才,1979年王鳳剛搜集整理了他唱的部分歌謠,編印出《陳金才歌選》,有苗漢語對照歌行各1000多行,開創了貴州省民間文學資料集科學版本的先河。
揚武鄉五一村有位老人吳玉金,是個聞名遐邇的大賈師、大巫師,王鳳剛多次去看望他,從他的口中第一次知道苗族有古籍經典《賈》(即《苗族賈理》),并發現《賈》的內容涉及創世神話、洪水神話、苗族的遷徙史等等,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王鳳剛搜集到他誦述的7000余行《賈》和敘事歌謠資料。
那時交通和通訊都不太發達,王鳳剛第一次拜訪賈師金毓元不遇,又第二次步行百余里到他家,才有機會用三天兩夜時間記錄了他誦述的3000多行《賈》和敘事歌、酒歌等資料。就這樣,經過一年多時間,王鳳剛便積累了厚厚的一摞苗文記錄資料。1981年,他參加編輯、內部出版了《丹寨苗族民間文學資料》第一集。
1982年,正當王鳳剛潛心搜集《賈》及苗族歌謠等資料時,病魔之爪已經向他伸來,當時他并未在意。到了1983年,走路時連腳都抬不起了,他才在領導的催促下到醫院檢查。誰知診斷結果竟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這是一種迄今世界上仍無法治愈的疾病,王鳳剛的情緒跌入低谷。
經過反復思考,他很快振作起來,決心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義的事情。在住院治療的一個多月里,他就整理和翻譯了苗歌1000余行。
1987年,由于病情日益嚴重,王鳳剛提前退休了,身患絕癥的他全力投身于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工作。2005年,在積累了2萬余行原始素材及100多個小時相關錄音資料的基礎上,他開始著手《苗族賈理》書稿的整理譯注工作。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苗族賈理》被列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1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實現了他的夙愿。
2009年6月,王鳳剛被黔東南州人民政府評定為“黔東南州民族民間文化優秀傳承人”之一。(光明日報記者 柳 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