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一個古老的農(nóng)耕民族 談黔東南斗牛文化
- 在線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聞熱線:8222000 投稿QQ:449315
- 時間:2011/11/30 9:33:44 來源:中國民族文化網(wǎng)
談到斗牛,人們自然想到西班牙斗牛,西班牙斗牛世人皆知,其研究更是盛況空前,在西班牙國家圖書館里收藏有4400多本關(guān)于西班牙斗牛的書。可以看出西班牙斗牛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還真正成為一種文化了。不過對于西方的斗牛,我們不敢茍同,因為它太殘酷了,那不叫“斗牛”,而是叫“殺牛”。我想,那是我們的一些翻譯家的筆誤。充分暴露西班牙斗牛士的殘忍本性和捉弄動物的野蠻和虛偽,應(yīng)該遭到嚴厲的譴責和抵制。西班牙的斗牛,是一種優(yōu)雅的殘忍。作為中國人,我相信沒有幾個人去欣賞這種殘忍的優(yōu)雅。當報紙沉醉于這種罪惡的描摹,使之成為人們每天必須經(jīng)過的“殺人櫥窗”,其對暴力與血腥的過度渲染使人們漸漸失去了同情心,變得麻木。其時,在“殺牛”的故鄉(xiāng)--------西班牙,也在發(fā)出反對的聲音。2007年4月6日,巴塞羅那成為西班牙禁止斗牛的第一個大城市。2001年7月,西班牙宣布禁止在市場上銷售斗死的公牛肉。賣公牛牛肉是養(yǎng)牛人的主要收入,這則禁令意味著養(yǎng)牛人將因無法負擔高額馴養(yǎng)費用而放棄飼養(yǎng),聞名世界的西班牙斗牛將會出現(xiàn)無牛可斗的尷尬局面。這讓人想起今年五月發(fā)生在北京的類似消息。北京大興野生動物園曾試圖興建亞洲最大的斗牛場,并引進斗牛項目,但因人大代表、動物保護組織和各界民間人士積極反對而告罷;同樣,莫斯科曾準備在2001年搞斗牛表演,后來市長盧日科夫宣布:鑒于動物保護主義者、宗教人士和莫斯科青年團體的巨大壓力,斗牛表演將被禁止。這種表演項目為何會屢受挫折?原因就是,它所宣揚的血腥和暴力給人性帶來的負面影響難以磨滅。西班牙斗牛如今可以說已走到了“末日”。斗牛不再有市場了嗎?在遙遠的東方一種延續(xù)了五千年的斗牛文化在悄然的興起,這是一種帶著“和諧”感的斗牛文化在不斷的受到世人的觀注,這就是東方斗牛。
在地球的東方,斗牛文化是豐富的,在日本,在韓國,在東南亞,在中國等等都還在流行著。特別是以原生態(tài)文化為特點的貴州黔東南更是斗牛文化的腹地和中心。“東方斗牛”這一所有權(quán)當屬此地了。因為,對于這里的斗牛歷史實在是太久遠了。特別是苗族的斗牛文化可上溯到5000年以上。史記:“蚩尤有角,牛首人身。”由于對牛的崇拜,苗族人民愛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族古歌中的《刀利刀雅》是專門講述牛的起源,牛怎樣與人相伴,斗牛的起因的。它講述牛為了得到給人以勞作而進行爭斗的過程,所以苗族人對牛十分的偏愛。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農(nóng)耕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長歷吏過程中,一直處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中心,在長期的農(nóng)耕生活中,對牛結(jié)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著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心理。苗寨寨門懸掛帶角牛頭。苗家神龕下放有相連牛角,不忘時祭。苗家在對壯碩、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愛中,體驗優(yōu)勝的美感,而且在這種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斷的飼養(yǎng)中,得以實現(xiàn)優(yōu)選的斗牛的優(yōu)養(yǎng)進化。
苗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為了使這個民族得到多一些快樂,他們的祖上為他們設(shè)計了很多很多的節(jié)日,并將節(jié)日布置各個季節(jié)當中,讓人以娛悅,給人以快樂。創(chuàng)造了一種勞逸結(jié)合的生活紛圍。而這些節(jié)日又往往把斗牛活動納入節(jié)日活動的范疇。苗家喜愛斗牛,基本上每個集會節(jié)日都有斗牛活動。很多地方還專門設(shè)有斗牛節(jié)。苗族“春歌”里唱道:“冷季將過去,熱季草正茂,牛牽草坪吃,讓牛吃長膘,拉牛來爭斗,斗好才下地。”所以到每年的“四月八”苗族人總是把牛牽出去爭斗,久而久之“四月八”就成了一些地方的斗牛節(jié)。而牛做完一春的活路之后,它們在圈里吃睡吃睡,長膘了也便進入了秋天,秋收后人們得從勞累中解放出來,為了釋放自已,一些地方又開展了斗牛活動。在很多苗寨又設(shè)了一些斗牛節(jié)。在苗族社會中,斗牛節(jié)不是在同一天舉行的,除了幾個重大節(jié)日外,大都有一個前前后后的順序安排。這樣就能讓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安排自已的日程,給人們一個相瓦交往的機會。
苗族的斗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斗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jié)耕田犁地,節(jié)日拉去斗打,這種牛我們可以稱之為“業(yè)余”性斗牛。還有一種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專業(yè)”性斗牛。這種牛是根據(jù)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yǎng)牛經(jīng)驗的能手飼養(yǎng),節(jié)日期間拉去參賽。以斗牛民俗目的分,斗牛還可分為純娛樂型斗牛和帶有巫術(shù)色彩的娛神型斗牛。黔東南的斗牛一般都是帶有巫術(shù)文化色彩的娛神型斗牛。所以它更具有觀嘗價值,它傳遞著一種神秘的東方文化寐力色彩。現(xiàn)在讓我們到凱里的香爐山去領(lǐng)略一下那里苗族的斗牛文化。香爐山位于貴州省東南地區(qū)的凱里城西15公里處,是苗嶺有名的山峰,海拔120O余米,方圓15公里,四周石崖嶄絕,迭壘三層,頂平腰束,形如香爐,故名香爐山。 “刺牛”、是這里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苗家人自古以來認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亡靈所居的地方,為一個血緣家族的紐帶和象征。“刺牛”是遠古苗民祖先崇拜留傳下來的一種久遠的祭祖儀禮。
關(guān)于“刺牛”,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曾經(jīng)楓樹是萬物的生命樹,這生命樹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樹根變成泥鰍,樹干變成銅鼓,樹枝變做貓頭鷹,樹葉變?yōu)檠嘧樱瑯渖易冏鳄o鴿,樹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12個蛋,蝴蝶成為12個蛋的媽媽。蝴蝶媽媽親自孵蛋,孵了3年孵出了11個孩子,包括雷公、鬼神、龍蛇、虎豹、豺狼、擁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神、鬼、人、獸。其中有一個蛋3年過去了仍是一個蛋。蝴蝶媽媽只好請付巴幫忙。暴風把最后這蛋刮下山巖,碰破了蛋殼,鉆出一頭小牛。小牛出生后怨恨蝴蝶媽媽沒有親自孵下它,決定長大記恨不認娘,氣死了親娘蝴蝶媽媽。擁耶、妮耶用牛耕地種田,但就是從未有過好收成。鬼神告訴擁耶、妮耶:因為大牯牛不認親娘,氣死了蝴蝶媽媽,蝴蝶媽媽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園,長出好莊稼。只有把大牯牛當犧牲,祭祖蝴蝶媽媽,才能求得莊稼的豐收。擁耶、妮擁宰牛祭拜蝴蝶媽媽,立刻迎來大豐收。“刺牛”包含著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宗教禮儀。
“刺牛”的節(jié)日分定期過和不定期過兩種。定期過所定時間,按苗族各分支的情況,并不統(tǒng)一。有每隔3年、7年、13年舉行一次的;有每過5年、9年舉行一回的;有每11年舉行一輪的。不定期過節(jié),需經(jīng)過占卜求卦而確定。“刺牛”的祭儀很是復雜,往往分接雙鼓、到山上原來藏單鼓處拜祭已腐爛的舊鼓(稱"翻鼓")、制新單鼓、斗牛、宰牛、送飯等一系列隆重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