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婦聯在榕江縣興華鄉開展抗旱救災活動紀實
據金黔在線消息 8月30日,帶著干糧,打上背包,換上便鞋,頂著炎炎烈日,穿越一路風塵,記者隨省婦聯干部一行16人組成的工作隊,抵達地處月亮山腹地、都柳江畔的榕江縣興華鄉高舊村。大家將以這里為駐點,開展抗旱救災保增收的系列幫扶活動。
高舊村五組是一個江水環繞的水族寨子,村民們進出都靠撐船渡河。鄉親們說,今年的汛期一直沒來。記者看到,河床的圓石成片裸露,江面已收窄了近一半。
登上細長木舟,撐船過河上岸,早已守候在寨前的水族婦女們唱著水歌迎接大家的到來,她們的臉上寫滿熱情、感激和期盼。
村里有不少留守老人和兒童,婦聯干部們分別住在他們家。床位有限,記者和一些婦聯干部一樣,索性把自備的棉絮往地下一展,打起地鋪就當床。
興華鄉黨委書記楊美文告訴記者,該鄉自6月初以來,一直少雨,旱情嚴重。截至8月26日,全鄉6540畝土地有4260畝受災,其中重災面積1815畝,絕收1170畝,5346人飲水困難。
省婦聯干部此行先后深入興華鄉高舊村、擺貝村、星光村、巫秀村等地,和當地婦女姐妹同吃同住同勞動,與受災群眾親如一家,了解她們所思所想所需,為她們送知識、送技術、送項目、送資金、送物資,用面對面、手把手、心貼心的幫扶,在踐行“萬名干部下基層、扎扎實實幫群眾”中,推動“貴州百萬婦女創新業行動”。
水寨夜話:謀發展尋路子
夜幕降臨,芭蕉樹下燈光昏暗,蛐蛐的叫聲此起彼伏,高舊村村民王妹家木屋前的壩子已圍坐了整個水寨的婦女姐妹。光著腳丫的小孩、搖著尾巴的黃狗也來湊熱鬧。
省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吳坤鳳當起了主持人兼授課人,在不斷拋出問題、搶答有獎的形式中,從中央政策講到現實生活,從當前旱情講到鄉村發展。
“高舊今年遭受了旱災,大家有什么其他增收致富的想法?”這個提問迅速引來婦女們的搶答。
“我想多喂幾頭豬!”“我想搞林下養雞、種食用菌!”“我想種獼猴桃、養黑山羊!”……
“你們說得都很好,但是喂豬、養雞、養羊的錢怎么來?”大家一時都沒了聲音。
省婦聯發展部調研員楊娟立即向婦女姐妹們介紹婦女小額擔保貼息貸款政策和申請方式。面對這樣讓婦女得實惠的好政策,水寨姐妹們紛紛表示要趕緊去申請。
“只要婦女們想干事,在好政策的推動下,就一定能干成事,成為水寨發展的‘半邊天’!”吳坤鳳主席的鼓勵引來姐妹們熱烈的掌聲。
抗旱災:改水改廁建水窖
沿著崎嶇的山路驅車蜿蜒爬行,一路顛簸揚起黃沙漫天。終于,幫扶工作隊抵達山腰一個相對開闊的地帶,這里便是巫秀村村口。
巫秀是一個邊遠偏僻、發展滯后的水族苗族村,村民大多居住在半山腰上。因為地勢高,喝水用水困難常年困擾著鄉親們。山頂的引水只有筷子粗,村民們早上4點就要起床排隊等候,剩下的用水必須到兩公里外挑。
聽說婦聯要來修“母親水窖”,全村父老鄉親都沸騰了。大榕樹下設下的攔路酒,讓整個村子像過年一樣熱鬧。村民們放鞭炮、端米酒,山歌相伴來迎接。
51歲的水族大媽潘老拉撥開人群,沖到省婦聯主席吳坤鳳面前,抓住她的手緊緊不放。她激動地用大家勉強聽懂的水族話說:“太感謝你們了!你們來了,我有水喝了,不用再挑水了!”原來,潘老拉的三個姑娘嫁出去后,全靠自己天天到兩公里以外挑水。
常年缺水又遇旱災,許多村民的手都像潘老拉一樣沾滿泥灰。和鄉親們握手后,婦聯干部的手上總留下一道道黑印。大家心里明白,不是鄉親不愛干凈,只怪常年的缺水和今年的旱災。
“只有改變缺水困境,才能換來婦女姐妹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村容村貌的整潔,建設集中供水工程,對巫秀來說非常緊迫。”省婦聯副主席喻培萱說,此次,省婦聯把爭取到的40萬元資金用于修建巫秀村的“母親水窖”,就是對鄉親們最好的支持。
開工儀式結束后,記者的采訪車剛開出沒多遠,就嵌進了山路邊的溝坎,進退兩難。巫秀的鄉親們趕緊追上來,一擁而上,把整個車子抬出來,才得以啟程。小小的插曲,讓我們看到了村民們的質樸和善良。
接下來繼續趕路,大家又風塵仆仆趕往月亮山最古老的苗寨之一擺貝村,為當地20戶苗族姐妹送去了1.2萬元的改水改廁項目資金,并發放《農村飲水衛生手冊》等。
促增收:送錢送豬建互助組
9月1日一早,興華鄉政府大院里熱鬧起來。一張張關于婦女發展、兒童成長、反拐、環保、健康等的宣傳畫掛滿樓前,吸引眾多婦女駐足觀看。
當天,14位興華鄉婦女從省婦聯干部手中領取了共計8萬元的農村婦女小額循環金和小額貸款。
“貸款是給你們發展生產的,可不是買銀耳環、修房子的,更不是拿給男人們打酒喝的喲。”吳坤鳳的提醒,逗得姐妹們會心地笑起來。
24戶省婦聯干部的幫扶對象還分別獲贈一只小豬崽。當10多公斤重的黑毛小香豬發到水族苗族姐妹們手上時,大家高興得合不攏嘴。縣里畜牧局專家現場就為大家開展了“兩加一推·巾幗建功——貴州百萬婦女創新業行動”養殖技術培訓。
擺貝村的苗族婦女姜老本家今年雖遭受了旱災,但她的苗繡和蠟染技藝精湛,剛剛賣出的一件“百鳥衣”為她掙了上萬元,另一幅蠟染旗幡也有買家為之心動。為鼓勵她帶動全村婦女共同致富,省婦聯干部曾專門邀請她到貴陽接受婦干培訓。這次大家親自來到她家,幫助建立婦女苗繡互助小組,并向她發放1萬元婦女發展小額貸款。
“請你們放心,我要把婦女苗繡互助小組建好,帶動姐妹們傳承好手藝,一起發家致富。”姜老本一邊展示新作品,一邊充滿信心地說。
解后憂:留守兒童視頻見父母
月亮高掛,記者和婦聯干部夜宿高舊村五組留守兒童雍文豐家。這幢水家木屋吊腳樓修好后并沒給13歲的雍文豐渴望的家,因為父母為此欠下了5萬元的債,不得不丟下他和姐姐、弟弟到外打工。記者看到,他常常坐在樓前的小山坡上,望著遠方發呆。
為了更好地關愛少數民族兒童和留守兒童,省婦聯為興華鄉中心校送去“母親水窖·校園安全飲水計劃”項目的同時,還爭取了香港惠明基金會的捐助,送給該校一批電腦設備,建起“親情聊天室”,為留守兒童們提供了一個與父母交流的空間,并開展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知識培訓。
“爸爸,你好啊,一年多沒見你了,你打工累不累啊?”當在視頻窗里看見朝思暮想的爸爸,雍文豐眼里滿是思念的淚水。
“不累不累,奶奶身體好不好?你的學習好不好?”熟悉的聲音傳來,雍文豐忍不住用手摸了摸屏幕上爸爸的臉。
興華鄉中心校是全縣寄宿生最多的寄宿制學校,像雍文豐、楊文蕾一樣的留守兒童有120多個。
“‘親情聊天室’開通后,留守兒童們可定期與父母在網上‘團圓’,匯報學習和生活,也能讓他們父母安心工作,解除后顧之憂。”省婦聯副主席吳愛平說。
同勞動:走進稻田的幫扶
9月2日清晨6點多,天剛蒙蒙亮,一陣陣有節奏的拍擊聲打破了整個水寨的寂靜。
吳坤鳳主席總是幫扶工作隊里每天起床最早的人,她循著聲音爬到村后的山坡上。原來留守老人滿叔滿娘一家正在田里收割谷子。她隨即叫醒了所有駐村的婦聯干部,并帶領大家到地里一起勞動。
因為旱災,稻田里的土壤已經開裂。雖然大大減產,但還是小有收成。吳坤鳳有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干起農活來,有型有樣。她抓住一把稻草,在打谷斗上奮力拍打,三下就能“達標”。而對于很多年輕的婦聯干部來說,與其說是勞動,不如說是學習。滿叔滿娘向年輕干部和記者手把手傳授鐮刀割稻、打谷子、捆谷草的技巧,大家虛心學習,現學現用。當記者的手臂被刀刃般鋒利的谷葉劃出一道道紅印時,滿娘笑著說:“干農活可不能穿短袖哦。”充滿歡聲笑語的勞動場面為鄉村平添了一份和諧。不一會兒功夫,整個地里的活路全部干完了。
“你們真能干,我們三個人準備干到12點的活路,現在才8點過,居然已經完成了。”滿叔、滿娘感激的說。
望著金燦燦的稻谷,大家很欣慰,可是想到旱災造成的減產,大家又非常難過。回程路上,工作隊的婦聯干部們已開始靜靜思考,如何開展更多更好的抗旱救災保增收幫扶措施,讓鄉親們渡過難關,早日脫貧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