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江古肖家大院肖百萬的傳奇故事(組圖)

肖家寨全景圖

原生態的肖家大院

肖家大院的老屋

被毀損的五個院門之一


被損壞的五個院門之一
房梁上的精湛雕刻
本港訊 (記者 李麗娟 攝影報道)走進偏遠的鎮遠縣江古鄉山背村,你不禁會被肖家大院散落一地的殘斷垣壁那驚艷的美所驚嘆,然而遠遠流傳的肖百萬就出生在這里,在這片神奇的土地到底隱藏著怎樣神奇的故事呢?讓我們請肖氏后代揭開這個充盈在內心深處的故事吧。
肖家的興起
據肖家第十五代后人85歲的肖成淵老人說,下山背位于鎮遠的東部,距縣城34公里,是一個偏遠而神奇的古老山寨。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里地理環境優美,有著令人心脾的自然景觀。遠遠流傳的肖百萬就出生在這個地方。
明朝太祖時期朱元璋制定以所為單位,將軍隊布防在全國各地,三分守,七分屯種。鎮遠為黔滇咽喉,西南鎖鑰,在五千個千戶所職位下又增設守御千戶所,肖家就是隨著這個編制遷到鎮遠江古肖家寨一帶來的。不知過了多少代人,肖家子孫后代在江古繁衍生息,安居樂業,士兵變成了農民,軍隊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的村寨。
肖百萬的始祖肖才玄的第四代長子肖禮崗公被分戶到山背村做陳氏的佃農十八年,因為他勤勞、善良、對陳氏人家很好,由于禮崗對陳家兩老好,陳家開始賣部分田產給禮崗公。禮崗公慢慢地把所有陳家產業全部買了過來,從此,摘掉了佃農的帽子。而且現錢現貨,接管了陳氏的所有產業,就此發跡起來。萬歷十九年,六十高齡的肖禮崗,帶著兒孫們在公牛山腰的亂石堆里開始打造立足避身之處。
肖家大院及肖百萬的神奇來源
肖家大院還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巧合”:不知是老天有眼還是歪打正著,在完全沒有勘監家的指導下開鑿的這片宅基地,竟是后來與七星北斗同方同位的肖家大院發源地。乾隆年間,國泰民安。在封建制度下,迷信是民間的生活命脈,肖世政請來地理先生,四處觀察,得出下山背是牛形地,這塊地山清水秀,地靈人杰,可在此創家立業。
據肖家十五代后人肖成清說,說那塊地地靈人杰一點不假。當時,人興家旺,特別在“詩、書、廣、大”(字輩)四輩人最值得后人驕傲。他說,家業之所以興旺發達,因為他們主要以經商為主(主要以糧食、布匹、鹽巴等為主),由于他生意興隆,得白銀百萬余兩,大買田園共有兩千余畝,收割稻谷萬余擔。于一七八八年稟報皇上,皇上封賜下山背肖姓為“百萬之家”肖百萬因此得名,流傳至今。
肖家大院伊始,是獨樓獨院,后經五代人不斷拓展,才逐漸形成規模。肖家大院共十院五門。經五門,入十院,院舍的路基和墻都是用大青石砌成。每院都建有主樓、廂房、秀屋。十院做工都十分精細,或刻或鏤,或浮或立。特別是窗花的設計和制作,所有的動物和植物不同,典故也不同。五門十院,表面獨立,各自為陣,互不相干,其實不然,他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院與院之間都有暗道相通正是這樣的建筑模式,才使得肖氏一族在戰亂時得以逃生。
肖家的沒落、肖家后人的期望
在咸豐年間,一場聲勢浩大的反苗起義爆發,熊熊烈火將肖家宅院化為灰燼。肖百萬欲開大壩河通轉水,準備運烏油下湖南洪江的宏愿成為泡影,肖家上上下下只能以山坳、巖洞、森林為家。待苗族起義平息后回到此處共建家園,只可惜不如從前了,肖家后代肖成淵說:“現在肖家只有兩座樓房是老屋,其他的都已新建。看著這些殘墻斷垣留給我們的唯有感嘆和遺憾,不盡的惋惜在心中無法言表。現在肖家的后人不敢奢望再現肖家原有的風貌,只希望肖家現有的遺址別再受到破壞,希望他們的故事能被重視,保護好他們的家園。
“三鯉魚共頭”的典故
據肖氏后人回憶,1924年(民國十三年),秦光遠隨賀龍到貴州銅仁擴軍,路經鎮遠,當時肖經易為鎮遠北區區長(屬國民黨,后投共),賀龍在北區時,與肖經易、周錫山會面,并到肖經易家(肖氏宅院)院里一塊石板上刻有“三鯉魚共頭”的標記,表示三人有共頭的目標——跟共產黨走,以蒼天作證。賀龍當時還贈送肖經易區長一把大刀作為表面禮物。

刻在石板上的“三鯉魚共頭”

賀龍留下的大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