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桂干部群眾共譜抗旱曲
黔桂邊民共譜“抗天曲”
——貴州黎平縣登曬村與廣西三江縣岑廣村干部群眾合力抗旱自救記
◎ 張才林 楊志清
黎平縣龍額鄉登曬村地處貴州與廣西交界線、海拔530米的山腰上,與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鄉岑廣村交叉居住,全村156戶675名侗族同胞。2009年入秋以來,由于天氣持續干旱,境內大面積土地干涸,人畜飲水困難,兩村群眾生產生活受到極大影響。村內原有9口水井,在這場嚴重的旱災面前,已全部干涸。群眾的飲用水每天都爬山越嶺3公里外甚至更遠的地方去挑。日常生活用水僅靠寨內為數不多的幾口水塘供應,隨著干旱的持續,寨內的水塘的水源正逐漸萎縮,村民正飽受著旱魔前所未有的煎熬……
面對干旱災情,自2009年入冬以來,登曬兩村支兩委先后10余次召開群眾大會,集體討論應對抗旱措施。2009年12月,兩村共同制定出了“節約用水”約定:根據群眾各自用水的情況不同,合理地進行調濟水源;孤寡老人、傷殘病人等要首先給予照顧;村內現有水井要首先保證用于人飲;洗衣、洗菜要自覺到寨腳的沖底去洗;牲畜飲水用水塘里的水需到沖底去挑;學校、家長要經常向學生、子女進行宣傳教育,要節約用水等。兩村村支兩委通過召開群眾大會形成的這些規定,得到了全體村民的積極響應,自覺形成了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習慣。
在發動群眾開展自救過程中,龍額鄉登曬村支書石海這樣說:“碰到這樣的自然災害,我們不能一味地等待政府救助,我們要自力更生,開展自救!”正是帶著這樣的決心,兩村“兩委”相互協作,放下自家農活,全心全意帶領群眾開展轟轟烈烈的自救行動。
一是積極尋找水源,通過努力尋找,今年3月25日終于在分別距離村寨3公里左右的“務窮”和“高弄”(均為地名)的地方找到了水源,并在水源處分別開挖一口蓄水池,再用水泵將水引到寨內。二是組織群眾開挖水井、水塘蓄水。截止目前,村“兩委”已發動群眾開挖水井4口、水塘8處,但各處水源逐漸斷水,多處水井、水塘已干涸。
2010年2月份,在距村寨約3公里處的“每門”(地名)開挖一口水井,村民自籌購買水管準備引水進寨,但水源較小,到“平羅”(地名)處便無法供水了,于是村兩委又組織群眾在“平羅”(地名)處開挖了一口蓄水池就近蓄水。
在兩鄉黨委政府、兩村村支“兩委”的帶領和鼓舞下,兩村干部群眾充分發揮了團結友愛、和平共處的優良傳統,涌現出一大批團結互助、大公無私的群眾。在這場抗旱行動中,有的不惜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有的為全村群眾渡過難關無私奉獻出自己的力量。隨著干旱的持續,人畜飲水逐漸困難,而村寨附近楊光明、石啟和、石遠明(均為貴州省黎平縣龍額鄉登曬村群眾)的水田還有一點水,為解燃眉之急,三人主動將田里的魚搬到別處,讓出來供應村民生活用水。而該村殘疾人楊老開、孤寡老人吳家華、楊老航、楊奶歡等人都經常得到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鄉岑廣村楊甫義、石甫友的生活用水照顧,或幫忙擔水、或主動送水等。
抗旱救災數月來,兩村村支兩委和群眾正是以這樣兄弟般的情誼與旱魔作斗爭,村支兩委勇挑重任,群眾同心協力,廣泛開展抗旱自救,展現了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和精誠團結的高貴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