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鞏大學生楊林:不要就業要創業
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消息 他是寨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大學生,如今又成了岑鞏縣第一個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放著在省會城市月薪2000元的工作不干,跑回老家深山溝里做“羊倌”。此舉在當地引發爭議,同學贊他是勇者,父母稱他是孝子,村官說他是致富帶頭人,而更多的村民說他是傻子……
優秀大學生選擇當“羊倌”
今年29歲的楊林,是岑鞏縣注溪鄉地朗村李家寨人,是寨上唯一的大學生。寨鄰都說他從小就是個拔尖的好學生。楊林還一直珍藏著他從小學到大學獲得的各種獎狀和榮譽證書,并把它們作為激勵自己上進的動力資源。
據楊林透露,他在大學里獲得過多項榮譽,并有兩年領取過獎學金。2005年在貴州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畢業時,他積極響應省委組織部、團省委號召,參加西部志愿者服務隊,到鎮寧縣募役鄉從事遠程教育工作,其間,因工作認真踏實負責,被評為優秀志愿者,并被黨組織吸納為預備黨員。
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在省會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談何容易?但幸運之神還是降臨到了楊林的頭上。2006年2月,他被省城貴陽響當當的老干媽食品公司招聘為倉庫管理員,月薪2000余元。
在公司工作的日子里,楊林并不能安心滿足于過自己的安穩日子,此時,讓他日夜牽掛的是遠在窮山溝里的家。那時,三個姐姐已經外嫁,只有長年重病在床的母親和在山中放羊且體弱多病的父親相依為命。
“他們都是60大幾的人了,我放心不下。”楊林說。
“父母常常讓我在半夜三更突然醒來,思量萬一家中有事怎么辦?現在國家對大學生創業也有了很多優惠政策,何不回家自主創業,一來可以照顧二老,二來可以帶動鄉親致富,這不更好嗎?”
他想到做到。2007年,楊林毅然放棄了在城里就業的優厚待遇,返回家鄉創業。經過一番思考和市場調查,他決定利用林場寬、草地廣的天然優勢和父親長期養殖山羊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以養殖黑山羊為突破口,發展綠色生態產業。
“子承父業”不容易
父親楊秀明放了大半輩子的羊,不但沒有發家致富,反欠下了一萬多元的債務。現在曾經受到寨人百般羨慕的大學生兒子要從城里回來“接班”,老人的心里別提有多難受。
有好多個夜晚,楊林主動找到父母談心,把自己創業的想法向二老說清楚。“只要得到父母的支持,什么苦、什么罪,都能受,一切都好辦。”楊林這樣想。
為了換回油鹽醬醋和供子女上學讀書的楊秀明,得知兒子的養羊動機,是要依靠科技大規模養殖,專門作為商品羊發家致富,并且將來還要成立養羊專業合作社,為群眾提供產、供、銷和深加工服務,帶動群眾共同致富時,楊秀明不再阻止自己的兒子,而是暗地里幫助兒子使起勁來。
經常,楊秀明看到兒子從外面買回來一些書。“都是講養殖的,現在都有好幾箱了,養羊的最多。他總是書不離手,上山放羊也看,回家也要看到深更半夜。這孩子很有孝心,心疼我們才回家創業,既然他喜歡,我們也就全力支持他!”
在父親的支持下,楊林通過前期的思想準備和知識籌備,大膽地向親朋好友七湊八借了3萬多元,修起了羊圈,并于2006年6月,買回110只小黑羊,正式干起養羊事業來。
從此,寨上千百年來的沉寂被打破了。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就能聽到大群咩咩叫的羊從村頭熱熱鬧鬧地趕進山去,晚上六七點鐘又火火烈烈地趕回寨來,村民們都知道,那是大學生楊林。一時間,楊林的名字和他的事在當地迅速傳播開來,成為公眾茶余飯后談論的新鮮事。
“這孩子的文憑算是給浪費了,太可惜!”寨人楊文說。
“送孩子上大學是這樣的結果,我們還有什么指望盤孩子讀書有出息?”一位有學生正在上高中的家長這樣抱怨。
“放著大城市的好工作不做,回家養羊,他爹都養了一輩子了,還不是個窮?我看還是沒什么大出息!”一些鄉鄰私下這樣議論。
同學姚本發得知楊林的消息后,十分欽佩地說:“他放得下架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體現人生的價值,同學中他是唯一的。也許在鄉民看來沒什么出息,我認為他所具備的勇氣、決心和毅力是十分可貴的。他為我們大學生創業帶了個好頭。”
地朗村支部書記肖成國感慨萬端:“楊林學成回報家鄉,艱苦創業,帶領大家發展養殖業,真不愧是我們村的科技致富領頭雁!”
楊林:“走自己的路”
面對周圍異樣的目光和輿論壓力,楊林不以為然。他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首次創業,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我父親有這個經驗作保障。”楊林說。
今年29歲的楊林,早已到了論婚的年齡。父母很著急,上門為他說媒的人也過了一撥又一撥。楊林死活不答應,經常這樣說:“創業不成功,決不結婚!”
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父親已是66歲高齡了,身體一直多病,還要照顧患病在床的母親,養羊的重任大半落在楊林的身上。平時父親最多養上20來只羊,這次一下養到110只,羊的吃喝拉撒和疫病防治,已經重如泰山。稍有不慎,打擊將是毀滅性的。
楊林絲毫沒有畏懼,他隨時向父親請教,向書本請教,還時常走出山門,到50多公里外的縣畜牧站請教。有多少個不眠之夜,他吃住在羊圈,細心觀察了解羊的生活習性和疾病防治。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他飼養的110只黑山羊沒有出現一只死亡,出欄創收4萬余元,還清了所有借款。
初次創業成功,楊林萌生了更大的打算,決定引進改良品種羊,提高經濟效益。
在縣畜牧局了解到波爾山羊的相關信息后,他立即趕往銅仁德江實地考察,得知一只波爾山羊種羊賣往外地要1.2萬元,且凈肉率高,個體重量比當地山羊重得多,市場前景非常看好。
他果敢地抓住這一行情不放,2009年6月,楊林征得父母同意,拿出了全部家當,并貸款3萬元,遠赴山東引進100只波爾山羊進行養殖。
然而,原有的養羊經驗又不夠了。楊林得知,臨近天馬鎮引進的波爾山羊因對南方的環境氣候不適應,死了一大半,疾病防治也跟不上。怎么辦?
看準問題后,楊林在放羊的同時,又重新背起大學里的那只書包,不過,里面放著的不再是大學教程,而是裝滿了養殖波爾山羊方面的書本、注射器、藥物和干糧。干糧是供自己在山里用的午餐。現在,村民早晚都能看到一個背著書包、趕著羊群在山里放羊的大學生,他,就是楊林。
天道酬勤。通過刻苦鉆研和努力,楊林闖過了道道難關,引進的100只波爾山羊成活率達到100%,最大的種羊有120多斤,60到80斤以上的占80%以上,經濟價值達到10萬余元。
面對成功,楊林深有感觸地說:“傳統羊是永遠富不了人,科技羊可以成大富。我下一步打算把小羊無償拿給農戶去養,成規模地發展壯大養殖業。等群眾都養羊了,我就創辦協會或合作社什么的,專門為他們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讓群眾盡快都能賺到錢,一起富起來。”
注溪鄉農推站吳站長日前到楊林的養殖基地調查后,不禁贊嘆道,楊林是全鄉唯一進行規模養殖的科技示范戶,他的科學養殖非常成功,為全鄉農民依靠科技致富樹立了典范。他不僅自己創業,還帶動群眾創業,免費為鄉民提供防疫60余次。
寨鄰楊文說:“楊林這孩子為人厚道、誠實、吃得苦,在寨鄰中人緣好。羊吃了人家的東西還要寫個牌牌找上門去賠償道歉,別人的牛羊生病上門治療不收錢。他是個大好人,知書識禮,大學真沒白讀。”
(吳偉 張維軍 劉良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