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鄉侗寨"一加一減"扮靚"人類疲憊心靈的家園"
據新華網貴州頻道消息 76歲的苗族老人楊昌林站在緩緩流淌、清澈見底的巴拉河畔說,兩三年前這里的河水還臭味刺鼻,污濁不堪,泛著厚厚一層白色泡沫。"現在河水變清了,能夠在有生之年找回小時候的感覺真讓人高興。"
楊昌林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三棵樹鎮掛丁村村民,從小在河邊長大。他說,小時候經常到河里玩水、捉魚。但自從上世紀中期凱里紙廠建成后,河水就一天天變黑、變臭了,"別說下水去游玩了,就是在河邊走走都感到臭得不行,魚蝦更是很難見到。"
凱里紙廠曾是當地發展工業的驕傲,也是黔東南州的利稅大戶,但這家企業長期解決不了污染問題,成為巴拉河主要的工業污染源之一。
2007年底,黔東南州毅然關閉了這家企業。經科技部門檢測,凱里紙廠關閉前,巴拉河及其匯入的清水江的水質都是V類,關閉后3個月再檢測,兩條河流的水質都提升到了Ⅱ類。
黔東南州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共有苗族、侗族等33個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5左右,侗族人口接近全國的一半。由于其風光秀麗、文化濃郁、民風淳樸,黔東南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為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圣地之一,被譽為'人類疲憊心靈的家園'。
剛剛在黔東南游覽一個多星期的西北游客張先生感嘆說:"黔東南自然風光得天獨厚,處處都可以稱得上是風景區。"
黔東南州此處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境內主要河流清水江和都柳江分別匯入長江和珠江,是"兩江"上游的天然生態屏障。但由于長期過度采伐等原因,這個曾經"成千成萬杉滿地,遍坡遍野木遮天"的"森林之州",上世紀90年代中期森林覆蓋率一度下降到26%,"滿目青翠變成了傷痕累累"。
黔東南州常務副州長馮仕文說,為再造秀美山川,扮靚"人類疲憊心靈的家園",黔東南州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的戰略,"做好加法和減法"保護青山綠水,筑牢"兩江"上游生態屏障。
做"加法"就是大規模植樹造林,加強植被恢復,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碳貯量和碳吸收,促進碳匯能力增長。進入新世紀以來,黔東南借助世行貸款和林業貼息貸款,實施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天保工程、退耕還林、防護林工程等項目。全州森林面積由2000年的2232萬畝上升到目前的285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49.37%上升到62.78%,活立木蓄積有6760萬立方上升到1.1億立方。
國家實行生態林和經濟林劃分后,黔東南州一些縣、市在劃分公益林區時,出現了避重就輕的傾向,就是從經營成本出發,把經營成本較低、但又最需要生態保護的道路兩旁與河流兩岸劃分為商品林區,而把相對偏遠的區域劃分為公益林區。
為了鞏固來之不易的生態成果,黔東南州堅決糾正了這一不良傾向,于2007年重新規劃了公益林區,把道路兩旁與河流兩岸林區全部劃分為公益,強化了生態功能區建設,規劃公益林面積達1470萬畝,占全州森林面積的44.47%。
做"減法"就是關閉污染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并實行工業企業"退城進園。"
繼凱里紙廠關停之后,凱里火電廠也在去年3月停止了發電,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2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1萬噸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提高到了85%。
凱里市市長洪金洲說,凱里火電廠每年的稅收收入8000萬元左右,加上相關的產業,每年有1.1億元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減少的缺口可以通過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綠色經濟來彌補;如果生態遭到破壞,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卻很難挽回。"洪金洲說。
近年來,黔東南州還將69戶鐵合金企業144萬噸的產能整合為6家集團企業60萬噸產能,將全州994家森工企業整合為不到200家。與此同時,對一批建材、制藥等工業企業實施"退城進園"戰略,通過一系列積極措施,促進企業科學發展。
馮仕文說,為了讓"人類疲憊心靈的家園"更加靚麗,為建設生態文明探路,筑牢"兩江"上游生態屏障,黔東南州的"加減法"還會繼續做下去,以生態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婁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