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多措并舉保護資源 各經濟優勢互轉終利民
據經濟日報消息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境內峰巒起伏,江河縱橫,山清水秀,景象萬千。
黔東南州共有民族節日300多個,被稱為“百節之鄉”。每逢節日,人們身著重彩密繡的花衣,披戴各式各樣的銀飾,載歌載舞。再加上攔路酒、攔寨酒等別具風格的接待禮儀以及古樸雅致的苗家吊腳樓、侗寨鼓樓、風雨橋,身在其中,處處令人心醉神迷。
2007年11月,黔東南州被確定為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實驗區后,州委、州政府結合該地區特點,多方位、立體地探索出一條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路子。如今,這里山高谷深,森林茂密,保存著完好的原始生態和民族文化。
保護:多措并舉留住資源優勢
“黔東南州探索創建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就是要把保護、開發和富民結合起來,保護必須是第一位的。”黔東南州常務副州長馮仕文說。
在黔東南州的各縣市之間行走,記者發現,省道或國道的中間“長”著樹,而且大多還有編號。據當地人介紹,這是為了在修整道路的時候不破壞樹木的生長,真是將“保護”做到了細微之處。“黔東南州探索創建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就是要把保護、開發和富民結合起來,保護必須是第一位的。”黔東南州常務副州長馮仕文說。
據了解,20多年來,黔東南州先后實施“七年消滅荒山,十年基本綠化黔東南”和生態立州戰略,把造林綠化作為“戰役”來打。在造林經營形式上,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以集體或聯戶造林為主;在造林育林方法上,實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飛播造林一齊上,以人工造林為主;在人工造林上,實行一般造林、基地造林、義務植樹和“四旁”植樹一齊上,以基地造林為主;在林種選擇上,實行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薪炭林和特種用材林一齊上,以用材林為主,把黔東南的營林生產不斷推向新的水平。“十五”期間,全州共投入資金11.45億元,完成林業重點工程營造林351.97萬畝。到2008年,全州森林面積已增加到2850.7萬畝,比1995年增加了100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2.78%,活立木蓄積量有1.1億立方米。黔東南州林業局局長鄧錦光告訴記者:“據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測算,這里每年的生態價值就有1011億元,這是黔東南的大寶庫。”
同時,黔東南州切實加強了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嚴格執行限額采伐制度等,確保了森林資源的安全。通過多項措施,黔東南州的山綠了。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保護是重點,在這方面我們要學會做‘減法’。”在采訪中,黔東南州環境保護局局長張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黔東南州依法關閉了一批長期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這對州里稅收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如果讓這些企業繼續存在,他們所創造的價值遠遠抵不上恢復生態的投入,這是一筆不考慮后果的虧本買賣。”
自2006年9月以來,黔東南州堅持經濟與環境雙贏、保護與治理并舉、服務與監管齊抓的基本原則,重點抓好“兩江一河”流域重點行業的環境監管和污染整治,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全州COD排放總量計劃控制在1.65萬噸以內,在2008年基礎上削減0.13%;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15.71萬噸以內,在2008年基礎上削減13.83%。
就這樣,黔東南州的水清了,天藍了。
開發:轉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但卻不是簡單倒退到原始的自然生態,而是要在生產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保護、修復和美化自然生態。
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黔東南州大膽探索,打破縣域區劃的限制,把全州按照資源分布劃分為“四圈一區”的經濟發展布局。按照新的布局,再次做起了經濟發展的“加減法”。
堅持以園區為載體,推進產業集群發展。按照“四圈一區”發展戰略框架,啟動了以凱里經濟開發區、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和凱里爐山、從江洛貫、丹寨金鐘、臺江革一、麻江谷硐工業聚集區為主的產業集中發展區建設工作,進一步明確了特色農產品、電力、電冶、森工、重晶石等“八大產業”發展重點。鼓勵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突出精深加工、龍頭配套、節約循環三個重點,優化產業布局,著力形成“縱向延伸成鏈,橫向集聚成群”的產業發展模式。圍繞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加大產業項目投入力度。2008年,全州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40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58.3億元;計劃到“十一五”末,全州工業增加值將突破70億元,建設30個銷售收入億元企業,其中實現年銷售10億元以上的企業或企業集群4至5個。
堅持推進循環經濟,確保工業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圍繞生態資源辦工業,堅持生態環境優先,嚴格執行工業項目準入政策,大力推廣清潔生產、綠色工業和綠色消費模式,實現由資源依托型工業向科技型、清潔型工業轉變。加大對循環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加快循環經濟產業鏈和循環經濟網絡的形成。
2008年,全州已將現有69戶鐵合金企業共114萬噸的產能整合為6家集團企業60萬噸的生產能力;全州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4.66噸標煤,同比下降13.73%,全州單位GDP能耗下降4.61%。將全州994家森工企業整合為244家,實施培育林漿、林板、林油等產業帶動作用大、基地建設配套完善的林產工業項目,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堅持擴大招商引資,推動工業外向發展。目前,僅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就引進規模以上企業38家落戶核心區、25家落戶功能區。
黔東南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劉建新說:“隨著廈蓉高速公路和貴廣快速鐵路的建設,這里將成為貴州東向沿海發展戰略和接受粵港澳地區經濟、產業發展的主戰場,成為貴州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的‘橋頭堡’。黔東南州會抓住這個機遇,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按照‘生態、高效’要求,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和綜合現代化、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旅游業,把黔東南州建成貴州新的強勁的生態經濟增長區域。”
富民:經濟優勢讓百姓得實惠
黔東南州引導農戶圍繞“退耕還林”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并努力建設一批面向珠三角區域的標準化綠色優質農產品示范基地。
張代金是三元太寶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也是黔東南州施秉縣牛大場鎮的一個“名人”。記者到達施秉縣,便很想與他聊一聊,卻被告知他去香港辦展銷會了。據了解,將展銷會辦到香港,張代金就是想把施秉中藥材種植的名號打得更響,讓村民的錢袋子變得更鼓。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黔東南州依靠“木材經濟”實現了騰飛,州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來源于林業,以木材為原料的加工業和由木材購銷帶動的運輸業、旅店業等相關產業也隨之蓬勃發展,林區農民由此過上了比較富足的生活。
1998年,為了保護森林,國家開始實施“天保工程”,全面禁伐天然林。地處長江、珠江上游的黔東南州絕大部分被劃分為天然林區。一時間,該州的財政收入馬上減少了幾個億,更令當地政府擔憂的是,靠著砍伐木材維持生活的農民又將何去何從。“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目的最終是要落實到富民上來的,不能讓人民守著青山綠水餓肚子,一定要為他們找到一條新的致富路。”黔東南州常務副州長馮仕文說。
于是,黔東南州確立了“靠山吃山”的發展思路,引導農戶圍繞“退耕還林”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積極調整林業產業結構,除建設425萬畝商品林基地之外,還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特點,突出特色,擴大規模,大力發展板塊經濟,初步建成了工業原料林基地、草地畜牧業及特色養殖基地、油茶基地、茶葉基地、特色煙葉基地、綠色食品基地、鄉村旅游及民族工藝品加工基地、中藥材基地等“十大產業基地”,并努力建設一批面向珠三角區域的標準化綠色優質農產品示范基地。目前,全州共發展中藥材種植27.47萬畝、茶園18.198萬畝、蔬菜124.04萬畝、優質果園77.05萬畝、花卉7887畝、優質特色烤煙13.22萬畝、油茶40.6萬畝、優質稻96.51萬畝、馬鈴薯101.74萬畝、工業原料林101.8萬畝。
施秉縣有“西南藥都”的美譽,也一直把中藥材種植作為突破傳統農業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在種植模式上,采取優化品種、風險保護和財政貼息小額貸款等措施,積極推行“訂單農業”,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引導中藥材加工企業和協會以合同種植收購等,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其中,從1992年引種白術、元胡、太子參三個品種成功發展到現在總共種植40多個品種,牛大場鎮將中藥材種植培育成了農民增收的主渠道。這不僅改變了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的復種指數,還帶動了周邊地區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牛大場鎮現在擁有資產超百萬元的藥農3戶,年純收入5萬元的也有很多。2009年,全鎮種植中藥材3.45萬畝,其中太子參種植面積2.3萬畝,年商品交易量達到1500噸,占全國太子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名、特、優經果林已成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從江蘆柑產業,臺江金秋梨產業,黎平、雷山、丹寨的茶葉產業和施秉的中藥材產業,也已經成為新亮點。
青山綠水惹人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民族資源讓黔東南州煥發生機的同時,這片“綠色銀行”也為老百姓開辟了致富的新路。
(牛瑾 王新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