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望遠鏡發現與地球大小最接近的行星
核心提示: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日前首次發現兩顆與地球大小相似的行星,它們也是迄今在類似太陽的恒星系中發現的最小類地行星。不過這兩顆行星的環境不太適合生命存在。
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日前首次發現兩顆與地球大小相似的行星,它們也是迄今在類似太陽的恒星系中發現的最小類地行星。不過這兩顆行星的環境不太適合生命存在。
據美國航天局介紹,這兩顆行星位于距地球約1000光年的天琴座中,分別被命名為開普勒-20e和開普勒-20f,前者個頭比地球稍小,半徑約為地球的0.87倍,后者個頭比地球稍大,半徑為地球的1.03倍。以前發現的地外行星中,最小的半徑也達到地球的1.42倍。
這兩顆行星均為巖狀行星,其中開普勒-20e繞恒星一周需要6.1個地球日,開普勒-20f需要19.6個地球日。如此短的軌道周期意味著它們非常熱,并不處于恒星系統中可能存在液態水的宜居帶,因而被認為不適宜生命形式存在。事實上,這兩顆行星的表面溫度分別達800華氏度(約427攝氏度)和超過1400華氏度(約760攝氏度)。與太陽一樣,兩顆行星圍繞的恒星也屬于比較穩定、壽命較長的G類恒星。
不過,這兩顆行星都始終用一面朝著自己的恒星,這意味著行星表面約一半是恒久的光明,而另一半是永遠的黑暗。因此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在光明面與黑暗面的過渡地帶,可能會存在接受微光照射的地區,從溫度上看相對比較適宜生命存在。
英國《自然》雜志網站援引領導此發現的美國天文學家弗朗索瓦·弗雷森的話說,這一發現首次表明,其他星系中存在與地球大小相似的行星而且可以探測到,今后應該會陸續發現一些這樣的行星。
開普勒望遠鏡2009年3月7日發射升空,是世界首個專門用于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在為期至少3年半的任務期內,開普勒望遠鏡將通過觀測行星“凌日”現象在天鵝座和天琴座的大約10萬個恒星系中搜尋與地球類似的行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