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揭關系科研經費黑幕:會喝酒忽悠拿經費就多
廣州某高校長江學者14日披露,“關系科研經費”的現象在全國高校都很普遍,已經是潛規則。誰會喝酒、會忽悠,誰拿的科研經費就多。
新快報1月15日報道 繼前天部分院士和大學校長在廣東省教育廳座談會上集體痛批不少教授更多時間在喝酒拉關系之后,廣州某重點高校的著名生物專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昨天再揭“關系科研經費”黑幕,稱這種現象在全國高校都很普遍,已經是潛規則,會喝酒、會忽悠的人拿的科研經費就多,反之則少。
爆內幕會喝酒忽悠成潛規則
這名長江學者告訴記者,這種情況(靠喝酒拉關系找科研經費)挺普遍的,要改變這種現狀其實很難,因為已經形成慣性,成為潛規則了。“我在國外呆了很多年,回來后發現吃大虧了,因為我不認識人啊,沒有關系,拿項目很難。”
他說,現在真的是有關系的人拿的科研經費、項目就多。但申請國家科研基金相對公平。因為初審階段的同行評議是“盲審”,你不知道你的申請報告遞到誰手里了。但到了不是“盲審”的二審階段就很難說了。比如,我們學校另一位剛從法國回來的教授,去年申請國家基金,初審時三位專家都給了“A”,這是非常高的評價了,但到了二審,投票居然沒過半,最終沒拿到。因為他不認識人,很難通過。
他說,國家基金評審是這樣,到了省市一級,認識人就更重要了。“很多我們認識的教授,做得不怎么樣,但是會忽悠、會喝酒,他就總能拿到各種各樣的基金,至于他拿了錢干什么去了,誰也不知道!”
找癥結
項目驗收太松是禍根
科研經費拿了之后,難道不需要出成績?非也!該教授說,關鍵在于現在我們對科研成果的驗收太不嚴謹了。項目做了兩三年后驗收,從國家項目到省市項目,都很松,甚至請驗收專家喝喝酒吃吃飯就能過關。這實際上就是,你拿了錢后,做多少事都無所謂。
“這也是教授拼著老命、削尖腦袋去喝酒拉錢的重要原因。”他建議國家收緊項目驗收關,不要把項目給那些只會喝酒不會做研究、做學問的人。
他還指出,高校對教授的評價標準本末倒置,也是導致這種“怪象”的原因之一。“現在大學里,誰拉來的錢多、項目多,誰就最榮耀。學校甚至以教授拿了大錢作為成果。這是錯的!我們不應該鼓勵那些拿了大錢卻沒做出多少成績的人,那些拿小錢做出大成果的教授,才是值得大大表揚的!”
他生氣地斥責:“拉了多少錢就是榮耀,但出多少成績反而無所謂,這是浪費納稅人的錢,是在犯罪!”
尋出路
項目審批可借鑒香港
他還對比境外的學術環境,認為境外的學術環境相對公平。“一名教授產出不好,他是很難繼續拿到科研經費的。”
他舉例說明:“我在香港大學當教授時,向香港研究資助局(RGC)申報科研基金,他們的評審也相對公平。RGC在收到所有申報項目后,會將申報書發給全世界10個同行評議,收到同行反饋后,根據這個反饋發放基金。這個過程中,你壓根不知道自己的申報在哪個歐美專家手中,所以沒法去拉關系。我在那5年,共拿了兩三個100多萬元的資助項目。內地可以考慮借鑒香港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