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的農民工認為接受培訓更易就業和創業
6日,民間非正式組織全球消除貧困聯盟在北京發布“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再就業及創業扶持政策調研報告”。調查發現,44.0%的農民工在結束務工后會回到農村老家;17.8%的人愿意回老家的縣城;14.4%的人回本省的大城市,僅有3.1%的人希望自己去外省城市安家。
此次調查,共有北京、廣西、安徽、四川、甘肅和湖北等地2568名農民工參加,其中男性占51.3%,女性占48.7%。受訪農民工當中,20歲~29歲的占30.4%,30歲~39歲的占32.2%。其中,初中文化的農民工占49.1%,小學文化和高中文化的分別占22.0%和13.7%。
調查發現,農民工外出務工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改善生活水平。79.4%的農民工表示,外出務工是因為家里生活困難,想到外面多掙點錢養家;77.9%的人是為了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71.8%的人是想出去見見世面,找機會發展。
此外,59.3%的農民工希望家人過上城里人的生活;41.7%的人希望掙錢后在城里安家;43.0%的人“喜歡城里的生活,不管能不能常住,都想試試”;還有39.2%的人是因為在城市更能發揮才能。
參加培訓對農民工到底有什么回報?調查發現,沒有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工平均工資為4.28元/小時,參加過一次培訓的人平均工資為5.04元/小時,參加過兩次或以上的人收入為5.76元/小時。調查報告認為培訓會提高農民工的收入。
同時,還有62.5%的受訪農民工認為,接受培訓后更容易就業和創業,反對這種說法的僅占6.1%。
不過,調查發現,農民工培訓在總體上缺失嚴重,超五成受訪者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培訓。接受過一項培訓的人占33.7%,受過兩項培訓的占7.2%,受過三項及以上培訓的占3.8%。
什么機構完成對農民工的培訓呢?調查發現,提供培訓的機構以用人單位為主(39.2%),另外有29.2%的人有過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習經歷,接受過政府部門提供培訓的農民工僅占10.5%。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范雷博士,參與了此次調查。他認為,全球金融危機后,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但很多地方的培訓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成功的培訓機制應該既能獲得口碑又能獲得效益,還讓政府、用人單位、培訓機構和農民工四方受益。”范雷介紹,重慶有一家這樣的培訓學校,初級課程對農民工免費,通過培訓考核的農民工會被推薦到效益較好的企業工作。農民工就業后,學校還會對用人單位進行監督,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學校因此在農民工中形成口碑。不過,農民工如果在學校里繼續學習高級課程,就需要付費,但很多農民工還是愿意自己掏腰包參加。
“農民工應由輸入地政府為主導組織培訓。”蘭州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唐遠雄也參加了此項調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他認為以往的培訓是由農民工戶口所在地的政府機構來組織,農民工輸入地政府享受了好處,卻基本沒有培訓的義務,而輸出地由于不享有農民工培訓的益處,對組織培訓缺少積極性。這導致很多地方的農民工培訓走樣,甚至一些地方將上級下撥的培訓費,變成了自己的“額外收入”。
唐遠雄認為,很多農民工對相關政策不了解,導致一些好政策無法享受。調查也顯示,盡管金融危機期間政府出臺了多項扶持農民工的政策,但51.4%的農民工表示“不太了解”,32.6%的人“完全不了解”。
對于創業,約有六成農民工希望在城市里從事家庭經營。其中,希望從事零售業的比例最高,達到22.4%。還有11.9%的人希望在城市從事餐飲業。
對政府發布的創業扶持政策,農民工的知曉率普遍較低。調查發現,“提供返鄉創業貸款”和“提供返鄉創業培訓或補貼”的知曉率最高,但也僅僅達到39.2%和26.3%。同時,41.0%的人認為,對創業會產生重要幫助的政策是“返鄉創業貸款”,其次是“創業培訓”(20.9%)和“創業技術服務”(16.7%)。
調查還排出了普惠性農村政策在農民工中的知曉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免除農業稅”(86.6%)、“免除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費用”(84.2%)、“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76.5%)、“家電下鄉”(65.4%)和“實施糧食直補等各項補貼”(56.1%)。
(肖舒楠 韓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