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不是她生的,我為什么要給她養老?”“嫁到你家,你得照顧好,憑什么到你家還受欺負。”……“停!停!聽我說,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對每一位公民的基本要求。”在
雷山縣永樂鎮調解站派出所民警聯合司法所工作人員正在耐心調解一起贍養老人糾紛,雙方還在因贍養問題扯皮。
原來是,十年前,
雷山縣永樂鎮婦女韋某與楊某因雙方喪偶結為夫妻重組家庭,且雙方子女均成家立業。2015年楊某又因病去世,其孫子患有慢性病,家庭背負了巨大債務,生活雪上加霜。楊某兒子楊某某便出門務工,留下70多歲的韋某無人照顧,而韋某子女由此結下怨氣,又不愿接納韋某,便產生了矛盾糾紛。
1月28日,雷山縣公安局永樂派出所民警在“萬警進萬家”大走訪活動中,進村入戶廣泛開展矛盾糾紛隱患排查工作,得知韋某子女與楊某子女存在贍養糾紛一事后,便第一時間聯合村干部、司法部門進行調解。面對老人無人贍養的尷尬局面,民警在調解過程屢屢受挫,經村干部和老人鄰居介紹了解情況后,找準了問題癥結,及時調整了調解方式。民警和司法干部以保障親情、維護家庭和諧為原則,從“情”與“法”兩個方面入手,將法律責任、村規民約、父母恩情、家庭和諧等方面融入到調解工作中,對雙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雙方達成了贍養調解協議:韋某由親生兒女贍養,楊某某志愿放棄韋某與其父親購買的一套房屋財產繼承權,至此贍養糾紛得以圓滿化解。
民警寄語:贍養父母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子女不但應當在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老人,還應當在精神上慰藉、關心老人,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而對于法律意識淡薄,道德底線喪失,不孝順、不贍養老人的子女,不僅提倡道德規范的約束,更要善用法律法規的強制,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實現老有所養的終極目標。(楊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