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建好一支“春暉”隊伍
一是成立縣級大學生春暉社。各團縣(市)委采取演講競選、競聘上崗等方式,選優配齊大學生春暉社主席團成員及機構負責人,成立縣級大學生春暉社17個,加入社員2219人。依托大學生同學會、老鄉會等活動聯系在外大學生,舉辦大學生共話家鄉發展座談會、志愿服務等活動,向在外大學生宣傳家鄉建設情況、近期發展目標和人才支持政策,引導在外就讀大學生積極參與家鄉建設。二是建好鄉(鎮)級春暉社。按照有陣地、有人員、有制度的“三有”要求,指導建立鄉(鎮)級春暉社49個,加入社員4416人。各鄉(鎮)春暉社依托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等組織,積極聯系在外高新人才、創新創業能手、鄉賢等各類優秀人才,禮聘“鄉村振興·智庫專家”131名,匯集各類人才助力黔東南發展。三是推動建立村級春暉社。按照縣級主導、鎮級主抓、村級主建的方式,開展申報指導、實地調研和及時驗收,充分發揮村級團組織作用,用活村社聯建工作機制,建立村級春暉社87個,加入社員2542人。以元旦、春節返鄉潮為契機,舉辦各類座談會,發放宣傳海報16675份,開展集中宣講、入戶走訪1427場次,全面開展外出務工人員排查,精準建立“三類人群”臺賬。
做好一次“春暉”服務
一是組織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安排大學生就近開展社會實踐,提前與各服務單位溝通聯系,提供辦公和食宿保障,及時跟蹤、收集、匯總大學生實踐活動情況,出具社會實踐證明1669份。組織開展“春節慰問送祝福”“文明出行”“核酸檢測實戰演練”“掃雪除冰”等社會實踐活動263場次,參與大學生4182名。引導大學生在反哺家鄉實際行動中彰志愿風采、展青春之姿。二是組織“我與家鄉共發展”主題活動。搭建聯系交流新平臺,組織外出返鄉人員共話鄉音、共敘鄉情、共憶鄉愁、共謀發展,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實現情感認同,動員三類人才投身家鄉鄉村振興,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出智出力,為黔東南發展匯聚人才資源。召開主題座談會87場次,參與青年4815人。三是組織“春暉”+“志愿”暖冬行動。依托“青春志愿行·溫暖回家路”暖冬行動開展系列志愿服務。在各交通樞紐點設立“春暉行動·風箏計劃”服務點接待春節返鄉人員,圍繞交通文明、法制宣傳、消防安全、疫情防控、就業政策等開展宣傳教育并提供業務咨詢,參與志愿者2085名,服務時長26701小時。
發掘一批“春暉”典型
一是讓“春暉行動”理念深入人心。通過分級分類對基層團干進行“春暉行動·風箏計劃”業務培訓,做好基礎性工作,主動去發現和挖掘典型事跡和人物;充分利用各級媒體,多層次、多角度地對春暉使者們為家鄉辦好事、辦實事,反哺故土親人的感人事跡等進行宣傳,讓廣大群眾感受到春暉行動就在身邊;在大學生中廣泛宣傳“春暉行動·風箏計劃”,引導大學生積極宣傳家鄉、推介家鄉。二是凝聚優秀典型示范帶動力。將“春暉行動·風箏計劃”情況作為“兩紅兩優”等評先選優的重要指標,名額分配向工作成效較好的縣(市)予以傾斜,探索有效載體,開展多項評選活動,確保榜樣選樹有聲有色。積極推薦貢獻突出的鄉友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青聯委員,鼓勵加入到工商聯、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組織中去。三是廣泛宣傳求實奮進正能量。與各類媒體加強聯系,持續宣傳春暉行動典型。推出了諸如學成返鄉的“追夢少年”鄭培坤,用好所學專業知識帶領家鄉父老一同養豬致富;春暉使者陶明喜,放棄大城市“打拼”機會,帶“電影”回家,創建“云上有山”影視村,為家鄉譜寫新時代贊歌;好爸爸楊星,為孩子放棄高薪返鄉開啟“果蔬脆之旅”,一心研究如何讓原生態“黔貨”更好“出山”。通過這些典型的示范引導,激勵更多的有識青年投身到春暉行動熱潮中來。(吳玉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