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西江鎮共有5260多戶農民,稻田養魚歷史悠久,該鎮12600多畝水田,一年四季都有魚。每到插秧苗后,各家各戶每畝稻田新增投放100—200尾不等的魚苗,在秋收時稻魚“雙豐收”。稻田養魚減輕村民田間除草,秋收期間,家家戶戶每餐少不了田魚上桌,節約了購肉的資金;逢年過節,以原生態的鯉魚款待賓朋,讓親戚朋友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日前,筆者在黃里村烏松(地名)壩子田采訪一位名叫楊五里的村民,他在田里邊捆扎圍網(用網圍田埂防止漲水魚跳出田外)邊說:我家這丘一畝三分秧地田,每年栽插完秧后,投放一兩百條魚苗入田放養,從不投放飼料喂養,只抬點農家肥整地栽秧,每年出售鯉魚收入五六百元。去年我以每斤32元的價出售,當年僅這丘田收入900多元,還有不少留給自家吃呢!”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給老百姓帶來“一減兩增加”——減少農民外出務工,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對養殖本身而言,首先,魚苗吃掉水里的浮游生物,排出的糞便能當作天然肥料供給水稻生長,實現生態循環;其次,魚在水里游動,也能吃掉和趕走蟲害,減少化肥的使用,提高水稻產量和稻米質量。這種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盤活了鄉村土地資源,做到生態保護、農民增收兩不誤。今年,該鎮采取“三舉措”大力推廣稻魚共生,促農增產增收。
強化組織保障,確保取得實效。該鎮充分發揮“守一線,戰一線”的精神,推行“一線工作法”,由主要領導深入一線、靠前指揮,推行“專班工作法”,成立工作專班,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為全面快速推進稻漁綜合種養項目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強化宣傳動員,確保項目落地。該鎮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稻漁綜合種養宣傳,線下分村召開村組動員大會,并深入田間地頭宣傳;線上通過QQ群、微信群大力宣傳稻漁綜合種養的好處,讓群眾充分了解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水稻不減產,增收一季魚”的經濟效益,促使群眾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干勁十足,充分營造了“大戶帶頭,群眾參與”的良好氛圍,確保項目工作的順利開展。強化技術指導,確保豐產豐收。該鎮黨員干部、農技專家等通過“實地+課件”的方式開展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指導,一方面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通過現場開挖標準漁溝,技術人員對開挖的技術難點要點進行講解答疑;另一方面通過課件方式,展示全國各地稻漁綜合種養典型先進經驗等,讓參培人員在種養技術、經營管理、經濟效益等方面有更全面地認識,掌握運用現代科學養殖技術,將水稻種植與養殖有機結合,促農民收益得到大幅提升。(張希才 吳賢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