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2021 年 7 月 1 日,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如期宣告達成。這意味著中國幾代人的夢想終于成真,對全球亦有重要意義。
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國,將為世界經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如今,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 100 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占全球經濟的比重提高到 17% 以上,人均國民收入超過 1 萬美元。2016 年至 2019 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接近 30%,是拉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之一。去年疫情之下,中國不僅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還憑借工業體系最齊全、產業鏈供應鏈最完整的突出優勢,充當了疫情期間不打烊的 " 世界工廠 "。
眼下,世界經濟雖然在加速復蘇,但根基未穩,步履猶艱,急需注入新增長動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將在現有逾 4 億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釋放出非常可觀的消費力量,為全球企業擺脫疫情沖擊提供有力支持。此外,中國經濟也將更具韌性和包容性,成為助力世界經濟恢復的可靠 " 火車頭 "。
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國,將為其他國家提供極具價值的發展經驗。
從連一輛拖拉機都造不出來,到汽車、電腦等 220 多種工業產品產量高居世界第一;從米面糧油都要憑票證購買,到各類商品服務應有盡有;從幾億人在貧困線下掙扎,到現行標準下所有農村貧困人口全部 " 清零 ",消除絕對貧困,短短幾十年間中國發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舉世矚目。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表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經驗,就是堅持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相結合,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相結合。中國在改革中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開放中全面參與了經濟全球化,從而能夠充分利用全球要素和資源為實現現代化服務,在綜合國力競爭中一步步贏得比較優勢。這些經驗都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所借鑒。
" 一個絕不把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排除在外的小康,一個惠及 14 億人口、讓民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的小康,不僅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還無可辯駁地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陳晉說,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國,將助力全球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全面小康只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節點之一。按照中共的戰略安排,中國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 15 年,到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意味著,中國將對世界負有新的責任,承擔新的歷史使命。
當前,不少國家內顧傾向加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全球化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而要應對疫情和氣候變化加速等種種挑戰,迫切需要在世界各國之間重建合作關系。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中國日益強大,中共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將得到更好落實,中國力推的以合作而非競爭為中心的新型全球化也可能成為現實。這不僅有利于中國,對促進全人類的福祉也將發揮重要作用。站在新起點、走向新征程的中國,將日益深刻地改變世界格局,為全球作出更加突出的貢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