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2021 年 4 月 29 日,《反食品浪費法》正式實施,就在當天,一段粉絲雇傭工人,為某檔偶像選秀節目打榜投票所購買的牛奶(實際為乳酸菌飲品)被工人擰下瓶蓋后,直接倒入水溝的視頻在網上流傳。
5 月 4 日晚,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發文,責令愛奇藝暫!肚啻河心恪返谌竞罄m節目錄制。5 月 5 日凌晨,愛奇藝回應表示 " 誠懇接受,堅決服從 "。據悉,《青春有你》第三季原定將于 5 月 8 日進行總決賽直播。
同日,《青春有你 3》選手余景天所屬公司星宇愔樂通過微博發布退賽聲明,稱余景天因個人身體原因,無法繼續參與相關工作,決定退出目前的節目錄制。有網友爆料余景天父母開設的 KTV 存在非法經營問題,以及余景天本人存在雙重國籍身份的情況。據了解,余景天為《青春有你 3》的熱門選手,曾在節目比賽、粉絲募集資金等平臺排名第一。
" 粉絲銷量決定選手前程 "
涉事飲品是《青春有你》的合作方,觀眾購買后可以為該選秀節目的選手投票,但投票需要掃二維碼 , 而二維碼在瓶蓋內,開了瓶才能掃碼投票。因而也有粉絲戲稱投票的 " 票 " 是 " 奶票 "。開了蓋的酸奶喝不完,只能倒掉 …… 原本只會出現在教科書的場景被如此荒謬地拉進了現實。
" 奶票 " 是如今網絡選秀的主要營銷手段之一。廣告金主以冠名、贊助、植入等形式對網絡偶像選秀節目投放廣告,節目則按廣告量多少賦予品牌投票權重,例如 " 每買一瓶 XX 水 / 奶可以投 2 票 ",買一箱則可以獲得 48 次投票機會 …… 以此實現品牌與選手的綁定。有時這種營銷方式還會多品牌聯動,比如每天要上節目播出平臺給你喜歡的小哥哥投票,再去冠名商 X 水或 X 奶的旗艦店去買產品,然后再去節目的另一檔廣告投放商平臺為你喜歡的選手點贊,讓他獲得更高的人氣 ……
2018 年——以《偶像練習生》為代表的網絡選秀元年,這種玩法曾創造了輝煌的戰績。數據顯示,當時冠名這檔節目的某水通過綁定粉絲投票量的方式,線上銷售額翻了 500 倍。招攬熱門選手入住的小 X 書平臺品牌認知度提升了 148%;一檔植入該節目的 P2P 平臺也宣布,節目整體的播出時間獲得了 159 萬的新用戶的下載和安裝,節目播出以后整個品牌的認知度提升了 322%……
"《偶像練習生》之所以能為客戶帶來實實在在的銷量,是因為粉絲的銷量能決定選手的去留和排名情況,甚至是可以決定生死和前程的。" 這檔節目制作方的市場部高層曾經總結。
2019 年之后,網絡選秀全面崛起,金主與節目的聯動更加緊密。據統計,三季《青春有你》、四季《青春創造營》,品牌投放與 IP 授權合作客戶平均 20 個 / 季,偶像選秀節目吸金能力之強可見一斑。
一場聯合收割粉絲韭菜的亂局
偶像選秀背后的粉絲經濟看起來像是 " 多贏 " 的游戲。平臺推出選手供粉絲篩選,粉絲用錢和數據為選手投票(主要是錢),粉絲的投入決定了選手的含金量,平臺通過錢這個試金石,測驗出選手的大眾接受度,以便為下一步的發展做好計劃;錢也成了粉絲的 " 民意 ",他們用真金白銀決定了什么人能脫穎而出,能成為被大眾看到的偶像;品牌則通過節目與粉絲發生關聯,一方面他們喂養了偶像選秀,另一方面則通過粉絲收回成本,獲得收益和品牌增值。
然而,這場游戲卻最終演變成一場聯合收割粉絲韭菜的亂局。為了讓還沒有作品的偶像花費大量錢財,粉絲私下 " 集資 " 推動偶像出道的情況已并不鮮見。集資的理由也是多種多樣,購買周邊、應援、做數據、證明偶像的粉絲購買力等等。雖然發展幾年之后,圈外人對于網絡選秀已經審美疲勞,但圈內人的狂熱投入卻絲毫不減。有人統計,2018 年,某檔選秀出道選手公開集資金額已超過 4000 萬元。2020 年,某檔選秀集資總額則高達 8900 萬元,其中一位選手的粉絲集資總額就超過 1498 萬元。
靠 " 雁過拔毛 " 平臺收入不菲
有鑒于此,2020 年 2 月,發布的《網絡綜藝節目內容審核標準細則》明確規定:" 節目中不得出現設置‘花錢買投票’環節,刻意引導、鼓勵網民采取購物、充會員等物質化手段為選手投票、助力。" 但從現實的角度看,并未杜絕節目組打擦邊球。
" 奶票 " 問題時至今日已經愈演愈烈,除了倒奶還導致了粉絲后援會之間的相互傾軋。比如選秀節目普遍在剛開始的階段都是粉絲散投,也就是說我手上有十多票,但只能給自己的偶像投 2 票,那么余票怎么辦?同一選秀甚至不同節目間(不同的節目,同一位金主廣告商)的粉絲會發起換票,是很普遍的行為。結果每年投票截止后開票,都會發生幾家后援會指責聯盟中的另一家騙票——不僅沒有如約幫其他選手投票,反而一部分賬號偷偷投了自家。
" 奶票 " 之外,還有諸多新玩法應運而生。比如主節目之外,大量開發衍生節目。主節目確實是不集資不買票的,但衍生節目,粉絲可以通過付費增加學員的數據值,為學員爭取個人直播機會,以及在衍生綜藝中爭取額外的游戲權益。而且充值次數和金額都不設上限。有人統計,今年一檔選秀節目的榜單剛剛發出十分鐘,第一名充值的粉絲就大約投入了 15 萬元。
節目之外,專業為粉絲打榜投票的交易平臺也來分羹。3 月 14 日,某平臺針對兩檔選秀節目的四位人氣選手展開限時 battle(比拼),具體玩法是,四位選手的后援粉絲團需要在 5 小時之內比拼集資數額,凸顯自己偶像的含金量。18:00 到 23:00,5 小時中,其中某位選手的后援會集資金額 344.53 萬元,排在首位,全部選手累計集資金額 671 萬元。根據平臺說明,粉絲團展示完實力之后,集資款可以直接在平臺提現。不過請注意,提現是要收手續費的," 第一天到賬收取 1% 手續費,第十天到賬收取 0.86% 手續費,排隊提現可免手續費,但要以具體排隊時間為準 "。而且 " 若單次提現 100 萬至 200 萬可申請大額提現,在第三天到賬 "?恐掷m費 " 雁過拔毛 ",這種平臺活得竟然不錯。
那么,提現之后,這筆巨款流向何處?有的后援表示,將歸還到粉絲端口,有的則表示會統一管理為偶像出道鋪路,有的則卷款跑路。今年的某檔選秀節目選手的后援會就曾發聲明,表示由于 " 過于信任數據站 ",導致有人卷款 21 萬跑路。隨后,除財務組外的后援會所有成員集體卸任,后援會官博暫時由經紀公司人員接手。
投票亂象、衍生節目 " 發電 "、第三方的集資平臺 …… 這些都不在《網絡綜藝節目內容審核標準細則》的規定之外,可真的不違規嗎?
是誰縱容了這些狂熱的粉絲
游戲策劃人馮驥曾經發表文章,尖銳地批評游戲研發團隊,說他們策劃的工作焦點不是研究如何讓游戲更好玩、更豐富," 而是研究如何讓玩家成癮,讓他們習慣黨同伐異,以及進行更安全的在線現金活動(賭博、虛擬物品交易等)"。
如今看看,這與偶像選秀節目的邏輯何其相似。深陷于選秀節目的粉絲們為了自己的偶像出道,何嘗不是拉幫結派,對競爭對手的粉絲充滿了敵視,他們大多是未成年人,但 " 為愛發電 " 卻動輒都是上萬元的投入。對他們而言,為了瓶蓋上的二維碼倒掉牛奶,也許只是必要的犧牲。
你可以用沖動、荒謬、狂熱來概括他們的行為,但到底是誰縱容了這些狂熱粉絲的行為?充斥著這些不理智行為的偶像出道之路,真的還有什么意義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