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這個污水處理房投入使用后,臭氣將與全村人民從此畫上句號。”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老黨員、抗美援朝老戰士、87歲高齡的張明高老人高興地說,“王清華支書,他真是個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的好支書,從一窮二百的寨碧,到現在的城市生活、享受小康的寨碧。”
要曉得寨碧小康的發展史,就和筆者一起把時間放到2005年前,寨碧村還是一個以種植稻谷、油菜等農作物為主的貧困村,人均收入只有3010元。生活環境差,百姓整天都與臭氣沖天為伴;村里沒有一點集體經濟、也沒有一丘支柱產業,百姓只是靠做農活吃飯,過一天算一天。

2005年初,寨碧人民與全縣人民一道,迎來了村級的換屆選舉。在全村年滿18歲的村民海選中,王清華以1700多的高票,當選為寨碧村主任。由于工作積極肯干,同年11月,全村43名黨員一致推選他出任村黨總支部書記。
上任之初,王清華支書結合本村實際,作出了“抓兩頭帶中間(即抓生產發展和管理民主這兩頭,帶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和村容村貌整潔這中間)”的大膽說法,得到了村兩委的認可。于是,寨碧村便開始利用100多年的“斗笠村、豆腐寨”作為群眾的經濟抓手,做好群眾的技術指導,為寨碧村的豆腐、斗笠產業發展壯大,王清華支書組織群眾趕流扭場,從事商品返運,把自己的產品推銷出去,讓全鎮、全縣、全州以及全省人民都吃上寨碧豆腐、戴上苗鄉斗笠。不久,寨碧村人民生產出來的豆腐、編出來的斗笠占領了貴陽、凱里、黃平、余慶、施秉、甕安等地市場,同時也帶動了寨碧村各項產業的發展。沉默N多年的寨碧村一下子沸騰起來。

經過多年的奮斗,1500畝優質稻基地、1102畝魚苗繁殖基地、2290畝經果林基地、年產30萬棒平菇、木耳的貴州丘田生態農業基地、500畝“百香果”種植示范基地、草山養羊300畝、年產50萬只鵝苗孵化基地等在寨碧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落戶。
為推動鄉村振興,王支書結合本村實際,又提出了“打工鋪路、種養帶戶、加工致富”的產業發展思路。隨著全面同步小康的推進,寨碧村按照“10戶一體”的要求,采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10戶一體’”的模式,結合各產業聯合體,實施“一區五個一千工程”。全村成立專業合作社7個,5個產業基地,個體工商戶8戶,“10戶一體”聯產業發展主體16個。覆蓋498戶,1594人;覆蓋貧困戶125戶,388人。同時,創建了一個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區,現有本村返鄉農民工創業4家入住園區。他們分別是:貴州“王朝世家整木定制”家具銷售有限公司;新平木器工藝品加工銷售中心;紹峰“寨碧家具城”銷售中心;農產品(精米)加工廠。創業園總投資已達到1200萬元,為本村貧困戶解決120余人就業。僅此一項,就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3100元。

近年來,寨碧村這些產業和企業的發展,解決了群眾就近就業,收入明顯增加。2020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累計超過135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3000元,全村實現貧困戶、貧困人口“兩清零”目標。
15年來,王清華以村為家,抓黨建促脫貧,辦實事惠民生,把脫貧致富的種子撒在了寨碧村上,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廣泛贊譽。他的工作沒白干,在2015年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他本人也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張玉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