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貴州省丹寨縣以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目標,采取高位推動、創新驅動、組織聯動和機制帶動的“四輪驅動”方式,因村施策、精準發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村村集體經濟達5萬元以上,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有機銜接鄉村振興戰略。
“三聯”齊驅,高位推動同心同行同向發力。堅持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來抓,聯推聯謀聯抓“三聯”齊驅,同心同行同向發力,高位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一是黨政聯推“一盤棋”。按照黨政主抓、部門聯動、鄉村實施的思路,成立縣、鄉、村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縣委每半年研究1次集體經濟工作,黨政主要領導親自主抓、親自調度,以上率下,形成了全縣一盤棋的工作格局。二是政策聯謀“一條線”。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八要素”,出臺了《關于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丹寨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脫貧攻堅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指明了方向。三是上下聯抓“一股勁”。建立“1名縣級領導+1名鄉鎮領導+1名部門領導”聯系村級產業扶貧合作社的工作機制,要求領導干部定期深入調研解決實際困難問題,構建了問題不過夜、村級解決不了的問題逐級上報、3個工作日內進行解決和答復,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貫通的齊抓共管工作體系。
“三建”齊推,創新驅動拉手牽手攜手抱團。以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和林下經濟產業為重點,按照縣委“一帶兩線三圈”的產業布局,聯建共建合建“三建”齊推,拉手牽手攜手抱團,創新驅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一是黨社聯建。推行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黨社聯建”模式,建立村社聯合黨組織,明確村“兩委”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使村黨支部的服務管理與村集體經濟公司、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有機結合,村“兩委”班子成員與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公司交叉任職121村。比如,興仁鎮燒茶村推選退伍軍人楊秀賢擔任村支書、主任和合作社理事長“一肩挑”,帶領群眾發展藥材、吊瓜、藍莓等產業1660畝,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累積收入115萬元。二是村企共建。采取“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方式,大力推廣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貧困戶的“三帶”模式,由企業提供技術、種苗,保底回收,大力發展訂單產業,推動產供銷一體化,降低產業發展風險。比如,昌昊金煌公司帶動6個鄉鎮61個村發展中藥材種植4.2萬畝,實現戶均增收1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6萬元。三是強弱合建。推行“強村帶弱村”模式,統籌安排交通不便、生產要素稀缺的邊遠山村到條件較好的村入股聯營或單獨經營發展產業,推動強村與弱村抱團發展,實現組織聯建、要素聚集、資源共享、雙向共贏。比如,發展條件惡劣的排調鎮方勝村、雅灰鄉羊高村到發展條件較好的興仁鎮燒茶村易地發展林下養雞產業,實現項目村集體經濟收入20多萬元。
“三抓”齊下,組織聯動引導引航引領發展。始終把基層組織建設貫穿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全過程,抓基層抓隊伍抓服務“三抓”齊下,引導引航引領發展,組織聯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一是抓基層夯堡壘。按照“產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的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的思路,在合作社上、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255個,建立黨小組302個,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比如,揚武鎮紅星村把黨支部與村級產業扶貧專業合作社聯合建立黨組織,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帶動發展藍莓、林下中藥材等示范基地6200畝,林蜂養殖600箱,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9.8萬元。二是抓隊伍促過硬。大力實施“領頭雁”工程,突出引才、育才、管才、用才,把懂經營、善管理、會發展的能人推選為村支書、主任及合作社負責人,切實選優配強村干部隊伍,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人才支撐。比如,168個村級合作社負責人中138人有發展產業經歷,統籌安排省州縣287名農業專家匹配到壩區、到基地指導產業發展,培育和儲備鄉土人才465人。又如,揚武鎮干改村種植能手潘照周返鄉帶動發展哈密瓜70畝,年產值50多萬元,為村集體增收近10萬元。三是抓服務強保障。積極整合農業、扶貧、移民、水務、林業、金融、國土、財政、審計等部門資源,開設“綠色通道”,做好村級集體經濟產業的調研論證、項目審批、后續扶持、市場開拓等,整合5130萬元集體經濟扶持資金量化入股,每年按照8%提取收益金,每村每年穩定收益在3.36萬元以上,形成多渠道投入、多部門聯動、多政策扶持的齊抓共管格局。
“三制”齊施,機制帶動考準考實考出實效。始終把建章立制作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保障,考評獎勵分紅“三制”齊施,考準考實考出實效,機制帶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一是考評機制壓責任。建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考評機制,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列入黨建重點工作議事日程和黨建工作要點,納入黨委(黨組)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內容,納入黨建目標績效考核范疇,年終由紀委、組織、農業、審計、財政、扶貧等部門逐村評估測算,獎優罰劣,倒逼各級黨組織和書記把集體經濟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二是獎勵機制用心干。建立村干部集體經濟收益獎勵分配機制,按照村級集體經濟收益10萬元、10-50萬元、50-100萬元和100萬元以上從低到高四個檔次,實行收益享受上一檔次獎勵比列的20%、15%、10%和5%逐步遞減方式依次累加,并明確相應檔次的最高額度,切實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激情,確保村干部干得“用心”。比如,龍泉鎮馬寨村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益達20萬元,按比例可提取3.5萬元獎勵村干部,每人可獲得獎勵7000元。三是分紅機制穩增收。優化合作社和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將產業總利潤的70%按照量化入股分紅35%、無勞動力群體分紅17.5%、貧困戶勞動分紅17.5%等三種方式分配給貧困戶,將產業總利潤的30%按照村集體經濟收益獎勵和合作社的滾動發展資金22%—25%、獎勵積極參與村級產業發展和公益事業的非貧困戶5%—8%的方式進行分配,避免政策養懶漢、一分了之、一股了之,有效激發廣大群眾參與合作社抱團發展的積極性。比如,雅灰鄉甕幫村探索推行的“一元股金”模式,富了群眾又強了村。(余貴重 楊昌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