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叫李拓,男,革家人,現年46歲,平溪鎮黨委書記。八年前,我就來到平溪鎮任平溪鎮人民政府鎮長,那時候的平溪,沒有規模產業,通組路沒有全覆蓋,環境衛生、鎮容鎮貌都不容樂觀,群眾收入渠道單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
作為初上任的我,深感責任重大,當時,我就對自己說:我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改變平溪,消除絕對貧困,讓百姓過上幸福、和諧、美滿“新生活”。
“要致富,先修路”。平溪鎮長嶺村、川巖村、翁巖村、小地村、皇妹山村等偏遠村落到鎮上走路要兩三個小時,全是泥巴路,坑坑洼洼,周末學生娃娃放學回家,背著沉重的書包,從天亮走到天黑才到家,又累又不安全;很多上了年紀的、彎腰駝背的老爺爺老奶奶趕場天背著大袋自家種的蔬菜到街上賣,天沒亮就起床出發,氣喘吁吁才到街上;路不好,外面媳婦就不愿意嫁進來,大齡青年就多,社會不穩定因素就會增加。我想著,一定要爭取把所有通村路通組路甚至聯戶路硬化,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在國家“村村通”“組組通”、“戶戶聯”政策支持下,我積極組織各村支兩委成員、修路涉及農戶開會商定道路硬化方案。老百姓思想認識欠缺,不涉及到個人利益的時候,什么都好說,一旦修路占用他們的農田,就不同意、鬧矛盾、還有到政府上訪的,讓我一度腦殼痛。經過日以繼夜的做群眾思想工作,與上級部門溝通對接,終于,完成平溪鎮“組組通”任務25條66.46公里,實現4281戶17189人戶戶“聯戶路”硬化。
統籌城鎮規劃。平溪只有一條主街道,擁擠又狹窄,一到趕集日街面亂停亂放,非常影響鎮容鎮貌,是否可以建立一個綜合農貿市場規范管理?平溪河邊到主街空出一大塊地,而翁巖小溪組、長嶺潘家灣組、平溪尖山、梁家坡組、皇妹山等地處偏遠,生產生活極為不變,是否可以考慮通過扶貧生態移民搬遷方式改變“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現狀?有了想法,說干就干。我認真學習相關文件,多次開展實地調研和與上級部門溝通協調,2012年申請到平溪鎮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成功搬遷148戶698人,2012年下半年,會同班子成員積極爭取小城鎮建設開發項目,再次生態搬遷47戶 206 人。2017年積極爭取在平溪鎮設立移民安置點,占地10095.23平方米,建設住房4棟120套,成功搬遷入住120戶496人。同年,在移民新區建成平溪鎮農貿市場,占地3畝,13個門面,規范市場經營主體經營方式,有效改善亂搭亂建及占道經營情況,方便群眾貿易往來,鎮容鎮貌進一步美化,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
很多搬遷群眾都反應:到街上來住,吃菜、喝水都要錢,附近又沒有土地,難以安心住下來啊。確實,很多群眾世代都是農民,對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大多數青壯年都出去打工,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勤快慣了的人你讓他閑下來肯定是渾身難受。怎樣才能讓搬遷群眾能穩下來,有比單一做農活賺取更多收入的門路?
我通過和班子商量,引進安置點扶貧工廠黃平縣仁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微型電子產品,解決在家勞動力特別是安置點勞動力就業70余人;流轉平溪安置點與大寨村委會之間土地5畝,將5畝土地平均分配劃分為110塊,標號讓搬遷戶抽簽,建立了“微田園”農耕場所,讓群眾可在門前種植果蔬,解決了平溪大寨安置點110戶搬遷戶“菜籃子”問題;建成安置點文化活動廣場、“四點半微課堂”、社區工會等配套措施,極大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壯大產業發展,增加脫貧門路。“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結合平溪實際和扶貧政策,科學謀劃項目落地,提出“大力發展壩區產業和山地高效生態農業”項目發展模式。平溪村、大寨村、紅龍村、農豐村地勢平坦、面積寬廣,可規模發展產業;長嶺村、小地村、翁巖村比較偏遠,山林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可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經過多方對接,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方式,引進黃平縣山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黃平縣且蘭農業
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貴州遠鴻科技有限公司、龍匯源精品水果有限公司,規模建成500畝茭白種植基地、618畝百香果種植基地(其中套種食用菌230畝270萬棒)、100畝特色養殖小龍蝦基地、120畝翁巖村龍匯源精品水果種植基地、農豐優質稻、葡萄種植基地,正規劃擴大茭白項目、精品水果項目建設;山地產業主要以村合作社為實施主體,由黃平縣武林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施完成400箱林下養蜂項目,由黃平縣平溪鎮長嶺村華豐集體專業合作社實施林下養雞項目,實施完成林下養雞40950羽,圈舍建設1304平方米,消毒室建設4平方米5個,消毒設備5套,醫療室10平方米5個;由黃平縣紅梅生態種養殖有限公司在皇妹山實施獼猴桃種植項目,規模種植紅心獼猴桃220畝,倉庫及工棚400平方米,倉庫和工棚硬化500平方米及附屬設施設備建設。
為進一步壯大壩區產業,積極對接整合涉農資金等項目,爭取實施了寬3.5米、長近7000米的機耕道進行全面硬化,積極協調壩區產業基地溝渠維修、水管網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入住企業的基礎設施提供有力保障,也為我鎮建設500畝達標大壩奠定了基礎。同時,對壩區附近的產業也進行輻射帶動,積極幫助黃平縣綠洲林業
投資有限公司流轉土地700畝用于種植精品水果,為黃平縣龍匯源精品果苗有限責任公司擴建果苗種植基地105畝。有效帶動轄區群眾和貧困勞動力實現家門口靈活就業,促進農戶持續穩定增收。
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實,夯實脫貧之基。組織全鎮干部職工、脫貧攻堅隊員按照“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扎實開展危房改造、老舊住房透風漏雨整治、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教育摸底及補助全覆蓋及安全飲水工作。截至日前,我鎮完成農村危房改造總數為1173戶,已全部竣工驗收并撥付補助資金;2019年完成老舊住房透風漏雨整治戶數為1124戶,2020年排查整治不徹底和新增需補齊短板共計41戶,已全部完成整治工作;已完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1115戶4493人,5戶25人因舉家外出未簽約,在家簽約履約率達100%,按“簽約一人、履約一人”要求,提供優質服務;建立教育各階段學生就讀臺賬和精準扶貧資助“應助盡助”臺賬,實現教育資助全覆蓋和零輟學學生;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全鎮4281戶17189人戶戶實現飲水安全“全覆蓋”。
關注弱勢群體,脫貧路上“不掉隊”。時代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容易忽視和遺忘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為避免此情況發生,我加強走訪調研,重點關注老、弱、病、殘等群體。實地查看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翁巖村灣河溝組彭金林夫婦。老漢彭金林,生于1932年,老伴孫文珍生于1937年。孫文珍精神嚴重失常,連基本的自身衛生清潔、飲食起居都毫無意識。兩老人無兒無女,收養了一個女兒叫彭老秀,出嫁后生活也不好過,自己的日子自顧不暇,更無暇回家看望和照顧父母。2017年我去他家走訪,揭開兩老人日常用的鍋,都是侵泡了好幾天的老腌菜,走進臥室,暗沉沉的,寒冷的冬天只凌亂鋪了一床薄薄的被褥。凄涼無依的兩個老人讓人心疼,讓我慚愧不已。經過多次給彭金林做思想工作,固執的老人終于同意搬遷到平溪鎮大寨安置點。50平米的新居,配齊臥室、廚房、衛生間、客廳、水、電等基礎設施,安置點附近有衛生院、農貿市場、活動廣場、超市等,日常生活極為方便。我組織老人的幫扶干部和網格員、村兩委成員幫助老人把生活必須品搬至新窩,到安置點領取衣柜、窗簾、三件套、桌子、板凳等“兩不愁三保障”物資并給他安置好。住進新居的第一天,彭金林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他說:“感謝李拓書記,感謝政府,感謝所有干部,沒有忘記我和我老伴,我們有生之年居然能住進這么好的房子,真的非常感謝。”
當我得知彭金林戶老人養女彭老秀離婚了,還獨自帶著一個小孩。立馬電話聯系彭老秀,告知其撫養義務和國家脫貧政策,經與扶貧辦多方對接,于2018年將彭金林夫婦養女彭老秀和外孫女彭莉納入扶貧系統,按政策享受月城鎮低保1945元,養老保險金、教育補助等,彭金林、孫文珍女兒彭老秀承諾她會盡贍養義務,努力工作照顧好兩個老人和小孩。
社區工作人員、幫扶干部和網格員不定期上門探望,送去米、油、面條等生活物資并幫助其打掃衛生,兩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
為進一步加大弱勢群體扶貧力度,我會同社會事務站、各村兩委強化政策落實。截至日前,全鎮現有農村低保對象263戶716人,月發放低保金14.4265萬元,城鎮低保37戶114人,月發放低保金4.0091萬元;2020年累計上報臨時救助6戶25人,累計申報資金2.2萬元,小額臨時救助發放20戶1.27萬元;2020年累計上報醫療救助36人,累計上報資金10.14萬。月發3名貧困戶孤兒基本生活保障金3150元;月發184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托養補助2.2093萬元;月發331個80歲高齡老人補貼1.655萬元,月發放27個90歲高齡老人補貼2700元。
關愛干部職工,脫貧攻堅有保障。基層工作繁重又復雜,特別是當前脫貧攻堅中心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極強的責任心才能落實落細各項扶貧政策。工作必須依靠干部職工才能落實,他們都非常辛苦。我積極爭取修建計生衛生周轉房 40套,干部職工·周轉房45套, 整合項目資金把建成職工工會食堂,聘請2名食堂阿姨,為干部職工后勤生活提供保障。
我很關心干部職工思想動態,我比他們早工作幾十年,在成長規劃、思想認識等方面要比他們更加成熟。在工作之余,我經常性與干部職工交心談心,和他們談談當前所做工作、存在問題及下一步打算,設身處地的為他們提出意見和建議,糾偏干部職工工作中、思想中、生活中存在的苗頭性問題,讓他們能健康成長。
使命重在擔當,實干鑄就輝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的奮斗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將繼續帶領干部群眾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苦干實干拼命干,為全鎮“真脫貧、脫真貧”而不懈奮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