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近日,筆者在貴州黃平縣平溪鎮農豐村50多畝流轉的土地上看見,村民們趁著春光,忙著整地打底肥,與往年不同的是由傳統的水稻種植改成了辣椒種植,田野上充滿了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激情。

據悉,2020年黃平縣圍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 按照“能退盡退、應調盡調”的原則,全面調減低效作物種植面積,通過推行“公司+村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明確經營主體,力爭全年實現低效作物調減的主要替代品種辣椒種植面積達到 3 萬畝以上。

在辣椒種植基地組織勞力的平溪鎮農豐村支書龍方華介紹:“農豐村按照黃平縣《關于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切實做好 2020 年全縣低效作物調減工作的實施方案》,立足本村的實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積極發展高效農業,引進且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到該村流轉土地種植辣椒,提高群眾的收益”。

對于提高群眾的收益問題,正在指揮村民扛肥料的且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鐘宏舉用手比劃著辣椒基地信心滿滿的說:“農豐這個地方,海拔低、土地肥沃,辣椒種植產量高,通過科學管理,公司與農戶的利益一定實現雙豐收” 。
黃平縣推行“公司+黨支部+農戶”的發展模式,由村黨支部作為橋梁連接公司和農戶,確保群眾的利益:“土地租金900元一畝,和自家種相比,劃算的,作為一個婦女,我們在家門口做活路80元一天,比外出打工差不了多少,又能照顧家,想想也是值得。” 潘昌碧的話語道出了當天在辣椒基地務工的30多名村民的心聲,更是保障了群眾利益的的體現。

“一畝地種水稻出田谷1000斤,值1000塊錢,除去種子、化肥、農藥,最多有800塊錢,還不算活路錢,所以說土地流轉價格可以的,加上務工工資,一年下來也有萬把塊錢進帳,能穩定兩個人脫貧咯” 在辣椒種植基地和村支書一起組織勞力的村主任鄧顯榮接過潘昌碧的話題,從脫貧攻堅角度算了一筆帳,增強了該村切實調減低效作物種植的信心。

據了解,近年來農豐村堅持以“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為第一要務,積極探索“公司+黨支部+農戶”的模式,鼓勵合作社和貧困戶大力發展高效農業,通過利益聯結的方式,確保實現貧困戶“戶戶有增收項目”。目前,全村養牛項目覆蓋貧困戶13戶 60人, 葡萄種植項目覆蓋貧困戶7戶28人,小龍蝦養殖項目覆蓋貧困戶39戶127人。今年還要發展果樹基地60畝,養蜂100廂,林下經濟100畝。
在這個戰勝疫情的春天里,黃平縣層層壓實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責任,搶抓春耕備耕黃金時機,深入基層加強政策宣傳,做實群眾思想工作,確保調減低效作物種植面積。目前, 全縣已完成壩區土地流轉 1.89 萬畝,種植蔬菜 1.17 萬畝, 打造中藥材等產業基地 3700 余畝,帶動群眾 5400 余人就近就業。(潘勝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