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6月23日,天柱鳳城街道鼓樓天誠榨油坊里,一個侗家婦女一會兒過濾菜油,一會兒撮菜油枯,一會兒包裝已經冷卻的菜油。熱騰騰的菜油從機子里流出,傾入盆里,油香四溢,芬芳撲鼻。
“妹子,我要20桶油,麻煩幫我灌裝一下!”一位游客剛停好車,人未進門,要買油的聲音卻早就飄進了油渣坊。
“好嘞,您先坐坐!我馬上幫您把油灌裝好!”聽到顧客喊要油,田啟燕放下撮油枯的鏟鏟,拿起十斤裝的油桶,幫顧客裝起油來。
一邊榨油,一邊銷售,現榨的菜油香氣撲鼻,周邊一公里范圍內的村民都能聞到香味。芳香的菜油很受歡迎。
“大哥,20桶油共200斤,一斤10元,共計2000元。”田啟燕熟練地過濾、灌裝、封蓋,200斤油很快裝好,搬上車,微笑著接過顧客遞過來的2000元錢,客氣地送別顧客,又忙著燒火榨油去了。
37歲的田啟燕,天柱鳳城街道樂寨村八甲人,一個地道的侗家婦女。為了照看還在年幼的女兒,田啟燕2017年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借著縣里產業扶貧、微企幫扶、鼓勵返鄉創業、居家式扶貧的良機,投資16萬元,盤下了這個油榨坊。這個油榨坊不僅讓田啟燕和幾戶貧困戶脫貧致富了,還讓天柱、凱里、貴陽、安徽等地的居民吃上了原滋原味健康的侗家菜油。
“我這里幾乎一個星期榨一次油,榨一次就是1000多斤。榨的油都是銷往學校、機關、單位,銷路不錯。”田啟燕說,2018年榨菜籽60噸,銷售菜油6萬斤,銷售收入41.5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既能照看女兒,又能家門口賺錢,榨油這個行業,非常不錯。
田啟燕因為自己家庭困難,所以很有同情心,請工人干活,都請的是貧困戶,收購貧困戶的油菜籽,讓貧困戶和她一起走脫貧致富路。
“我在這里干活,干的是技術活,一天收入200元。”在油榨坊里負責炒菜籽、燒火的貧困村民楊廣生說,還有4個貧困戶一起在這里干活,有的負責送油上門,有的負責郵寄,有的負責下鄉收購貧困戶的油菜籽,一個月下來,2000多元一個月沒問題。收購貧困戶的油菜籽達200多戶3萬多斤,戶均增收300多元。
這里的油香,這“香”的背后,飽含著田啟燕無數的心血和汗水。

每榨一次油,田啟燕都要從早上凌晨4點開始干起,生火、倒菜籽進進料斗、撮油枯、倒油進冷卻器去冷卻、過濾,往復循環,都是體力活。油榨完過后,還要打掃衛生,往往要忙到晚上8點過才能收活路。田啟燕一個嬌小、柔弱的婦女,卻干著男子漢都難干的活,扛100斤一袋的菜籽下車,撮3000多斤油枯裝袋,端50斤一盆的熱油拿去過濾,大熱天冒著50度的高溫榨油。知情人評價:“這里的菜油所以香,全是田啟燕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

田啟燕熱榨的菜油具有軟化血管、延緩衰老的功效,而且芳香撲鼻,一香萬里。經過口碑相傳,田啟燕把芳香的菜籽油賣到了省外。天柱侗家的菜油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的“餐桌”。
“下一步,我將把油榨作坊提升為油榨公司,采取“公司+壩區+農戶”的模式,帶動本縣的村民種植油菜一起助力鄉村振興,讓村民發油財,吃上健康油!”談到未來,嬌小的田啟燕樹立起了遠大的理想,而且信心百倍。(陳光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