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本網訊 “荷香大嫂!”
“老小!”
“三十多年莫見了,你總莫變。”
“你也一樣。”
“我從天津回到天柱,本想來找你。縣城變大了……”
“你來玩,本好找,三中門口。”
“我和大崽一家人開車回來掛親。”
“現在本方便,車子都開到祖墳山。過去,幾天掛不完,跑得腳都酸。”
“大嫂,想不到,我們貴州交通變化本大,本快。車子都能開到我們芭蕉坡!”
“貴州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組組通水泥路。”
清明節回鄉掃墓,兩位七旬大媽坐在小車上會車時,用天柱“酸湯話”交談著。

諶荷香,73歲,攜兒帶孫從天柱縣城回陽合村木江運組老家掛親,在村口一轉彎處會車時,見到對面轎車上的單梅英。她們雖然已有三十一年未見面了,但一眼便認出了對方。
單梅英是鄰寨芭蕉坡人,比諶荷香小一歲,偶然相見,感到意外和驚喜,相互大聲招呼和問候。
因為公路狹窄難以會車,我下車指揮車輛退讓,只見車窗里的兩位老人銀絲白發,交談中笑得分外燦爛,布滿皺紋的臉上寫滿了幸福, 眉宇之間展現出無比自豪。聽到這熟悉濃厚的酸湯話,一下子勾起了自己濃濃的鄉愁。
“大嫂,我不回天津了。”
“好的,老小上天柱來玩。”
車輛側身通過,她倆使勁的不停地揮手,戀戀不舍,小車也相互鳴笛道別。從反光鏡里見到那輛橘黃色湘N牌照的越野車,漸行漸遠,消失在郁郁蔥蔥的山坳里。
“你老小娘很苦,一家幾個病號,本困難。”我的母親諶荷香喜猶未盡地說,我們全家農轉非后,1988年,就隨你父親搬到天柱生活。后來聽說,她小女崽病死了,做生意虧了,房子也賣來還了賬,帶著病哀哀的丈夫,去嫁到天津的大女崽家生活……
“搭蓋(多虧)政策好,通公路,有車坐,我們才能來掛親,看看鄉親。”母親見大媳婦開車,左一盤子,右一盤子,平穩地行駛在彎彎的公路上,十分愜意。
母親回想起,當年,她背著二妹,挑40多斤東西,去吃外婆的生日。外婆家在30多里外的邦洞鎮,從家里走7里山路到甕洞鎮上,說好了搭貨車送去的,4點過鐘到中途藍田鎮,可是貨車師傅說不走了,叫母親自己走路,越走越黑,還著淋了一場大雨,高一腳低一腳,摸黑到屋,大家已吃完了晚飯。
“你外婆看到,我一身泥巴,濕漉漉的,她心痛得流淚。”說到這,母親非常惱火。
“媽,只要想回家,喊我弟,喊大媳婦開車,一個小時就到了。”見狀,我馬上開導說,像旅游,一路看風景,看小洋房,看綠油油的山林。
頓時,車廂內洋溢著溫馨與笑容。
由于母親很想打聽單梅英的近況,于是,我想方設法,電話聯系上了單梅英,她有個外號叫“老小”,現在,暫住娘家甕洞。
與老小電話閑談時,單梅英回憶,一天,她背著小妹崽,從木江運楊醫生家看病出來,恰巧我母親遇到,對她說:“老小,天都黑了,背起人怎么爬得上芭蕉坡,快到我家歇。”
“這件事,我記憶最深。”老小反復跟我說。
在天津生活的那些日子,她天天守起電視,看到貴州臺就思念起家鄉。
前年,她回到老家,村里給申請危改補助,把房子建在村委會附近,還領得了養老金……二妹崽和兩個兒子在外打工都成家了。
老小笑著說:“路好走了,以后過年過節,一家人都能回老家團圓嘍!”(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